来源:深圳商报
3月份土地市场骤然降温。媒体报道,到3月25日,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骤减至84.5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高达320亿元, 虽说把1~3月份加一块,整体还较去年有83%的增长,但去年同期的增幅是281.7%,回落明显。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地投放可没有按月按季调控这一说,往年也没有类似情况,说明3月份土地出让金的骤减,不是偶发现象,它符合当前市场预期,即:在人民币2月份贬值、房地产交易量缩水、房价涨幅收窄的大背景下,开发商拿地更谨慎了。
需要提醒一句:一直以来,房价分化论和房价崩盘论是两种流行的观点,两者的分歧只在于后者认为房价将普跌而前者认为一线城市的房价仍将坚挺,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则大家一致不看好。现在开发商在一线城市拿地已然变得谨慎,而二、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增幅可想而知,基本上可以说,土地出让金的增长已出现趋势性拐点,土地市场也已出现趋势性拐点。
土地市场最近十来年在中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非寻常可比,不是有“松银根必须首先松地根”的说法么,那是因为国企在咱们的市场中占主体,而国企一般对利率不敏感,利率的传导机制不畅,单独的货币政策通常不太好使,必须配套以财政政策乃至行政手段,而财政政策你可以有万千说法,在咱们这儿你都得落实到两个字:土地。不仅仅上项目要地,地方财政投资也得靠卖地,到银行贷款还得靠地质押,而产业链条长、最近10多年已成为中国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也得首先拿到了地,才能到银行里贷到款开发,总之,没有土地的驱动,货币就动不起来,货币创造就无法被有效激活,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土地市场出现趋势性拐点,就意味着咱们货币扩张能力的收缩,未来即使央行不再像去年那样搞去杠杆,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机制也是在去杠杆。
这实际上是开启了一个负循环:对房价的悲观预期,让开房商少拿地,房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经济悲观预期,收入增长受抑,国际热钱外流,进一步引发资产价格的下滑,让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更加受挫。量是价的基础,土地成交量的减少,必然无法支撑地价的长期走强,而无论房价还是地价,一旦顶不住,都会触发费雪的“债务-通缩机制”。看看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周三在中行业绩会上的讲话,就能看出银行现在是怎么想的:“2014年要有保卫资产质量的绝胜战绩”资产质量需要保卫了,可见今年资产质量的形势何等严峻,而地方债、房地产和过剩产能被列为资产质量可能出问题的三大重点。这意味着,简单的凯恩斯式的扩张,未来即使政府有心,恐怕市场也已无力了。
债务和资产的互动存在着正负两个循环周期,目前已进入了负循环周期。债务的高企已经让银行需要“保卫资产”了,在举债能力趋于极限之时,资产价格上升通道必然关闭,就剩下降一条道。当然,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还有分歧,但这也正是拐点形成时期的正常现象,预期的纠结一般都在形成拐点时,各种观点在打架,一旦预期形成,方向一致,时间的推移只会让预期自我加强,并让预言最终自我实现。
土地出让金只会越来越少了,政府的投资还可以用发债来部分替代,但房地产投资减少的空缺用什么来补呢?至少在今年,我们还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