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关于促进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内农牧种植发〔2016〕389号
各盟市农牧业局:
为深入调整优化我区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区大豆生产发展,依据《农业部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2号),结合我区实际,我厅制定了《关于促进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大豆生产发展方向和重点,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加大示范引导,确保如期实现大豆生产发展目标。请相关盟市(阿拉善盟、乌海市除外)将大豆生产发展实施方案于2017年1月26日前报农牧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并抄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种植业管理处联系人:董奇彪,电话:0471-6652220,邮箱:dongqibiao@126.com;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人:包立华,电话:0471-6652329,邮箱:nntlsk@163.com。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2016年12月7日
关于促进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稳定提升内蒙古大豆生产能力,提高大豆单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就地转化能力,推进玉米大豆合理轮作、间套作等耕作栽培技术模式推广,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农业部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内蒙古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实施意见(201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制度试点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大豆生产现状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消费文化底蕴深厚。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非转基因绿色优质大豆主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总产100万吨左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仅次于黑龙江省和安徽省,位居全国第三位,总产量低于黑龙江省位居第二位。我区大豆优势产区集中,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93%和96%,特别是呼伦贝尔市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87%和91%。赤峰市、通辽市和乌兰察布市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其他盟市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我区大豆主产区气候和土壤等资源条件非常适宜大豆生产,同时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好、病虫发生轻、规模化经营程度高、农药化肥投入水平低,是少有的一块绿色净土,属于我国典型的优质绿色大豆产业带。大豆作为主要粮油作物之一,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受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和进口大豆及替代产品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区大豆种植面积呈连续波动总体下降趋势,直至“十二五”末出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全区大豆播种面积开始下滑,至2014年降到755.5万亩,较历史最高的2006年降低46.5%。而与此同时,大豆单产呈明显提升趋势,从2000年的72.1公斤提高到历史最高单产2013年的141.5公斤,增长96.3%。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及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耕地轮作制度试点等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大豆生产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
二、充分认识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也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资源,更是良好的用地养地作物。满足消费结构升级、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稳定大豆生产。
(一)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正处于逐步升级的重要阶段,居民改善食物营养结构的愿望迫切,对高蛋白食品需求增加。大豆作为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素有“田中之肉、营养之王”的美誉。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质40克左右,是小麦的3.6倍、玉米的4.2倍、大米的5倍,牛肉的2倍、猪肉的3倍,大豆还含有异黄酮、卵磷脂、皂苷、可溶性纤维等,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目前,进口大豆主要是满足食用植物油和饲用豆粕的缺口需求,而国产大豆则以食用为主,80%以上用于加工蛋白粉、豆制品、调味品和直接食用。因此,确保一定的大豆种植规模,是满足我国城乡居民对植物蛋白需求的保障。
(二)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实现用地养地结合的需要。大豆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是理想的养地作物。据测定,1亩大豆可固氮8公斤左右,相当于施用18公斤尿素。大豆成熟后,秸秆少、落叶多,养分归还率高,能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大豆根系发达,能分泌大量有机酸,可溶解土壤中难溶的磷、钾等养分,利于下茬作物吸收。保持大豆生产稳定发展,有利于推进大豆与玉米、小麦、马铃薯、杂粮等合理轮作,实现耕地用养结合、休养生息、资源节约、永续利用。
(三)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的需要。当前,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导致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突出表现在粮食库存过大,特别是玉米积压较多,大豆严重短缺,进口量逐年攀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调减我区东北冷凉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而东北冷凉区又是传统大豆种植区,农民技术娴熟,有现成的耕作机械和优良的品种资源,为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对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保护种质资源和传统产区农民利益的需要。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在国家基因库中现保存有2.3万多份栽培品种、1万多份野生大豆资源,占世界大豆种质资源的80%以上,具有发展大豆生产的种质资源优势。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保存有1100份栽培品种、50多份野生大豆资源。由于传统产区大豆种植面积比重大,替代作物少,大豆是当地农民种植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主产区农民如期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2015年呼伦贝尔市农民通过种植大豆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占农民种植业收入的20%。因此,稳定发展大豆生产对促进种质资源保护、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合理轮作制度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提高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增收能力,形成大豆生产发展、用地养地结合、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资源与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资源禀赋、耕作方式、种植习惯,优化调整生产布局。二是统筹生产与消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满足食用大豆消费需求,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提升大豆生产效益。三是统筹生产与加工。扶持主产区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主产区产地加工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四是统筹生产与科研。着眼生产发展需要,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专用、耐密、高产、多抗、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强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集成与示范推广,挖掘增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五是统筹政策与市场。发挥政策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引导服务,完善鼓励扶持政策,挖掘市场潜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六是统筹国内与国际。利用好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两个大豆市场、国际国内两种消费资源,实施差异化发展。
(三)目标任务。一是扩大面积。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比2015年增加400万亩。二是提高单产。力争到2020年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40公斤,比2015年提高28公斤。三是提升品质。力争到2020年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0%以上,油用大豆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21%以上。四是增加效益。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转化增效。
四、切实抓好大豆生产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一)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东、中、西”三区布局,稳定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一是东部优势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四盟市,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压减玉米种植面积,恢复大豆生产,重点推广玉米—大豆轮作或玉米—大豆间作,充分发挥规模化和机械化优势,通过打造非转基因、绿色有机生态品牌,提高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种植面积力争恢复到1050万亩以上。二是中部适宜区。主要包括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重点推广玉米—大豆轮(间)作、马铃薯—大豆轮(间)作等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推进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三是西部种植区。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大力推广大豆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菜作物的间套种,根据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和大豆市场供求现状,重点发展食用豆和功能性豆类,扩大高蛋白食用大豆种植面积,到2020年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大豆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种子企业等部门的技术优势,组织开展协作攻关,加快选育一批适宜东、中、西三个区域的优质高产抗逆专用新品种;集中力量攻克制约油用大豆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提高单产的技术瓶颈;集成示范推广一批绿色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创建一批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高产高效典型。
(三)强化大豆政策扶持。在总结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保护农民利益、衔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等,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探索大豆目标价格保险制度,稳定豆农预期收益。积极推动出台扶持大豆精深加工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优惠政策,促进产加融合,提升大豆全产业链整体效益。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各类涉农项目的实施,制定扶持大豆生产发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和扶持大豆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大豆产业发展。
(四)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学划定我区国家优质大豆保护区。开展资源调查搜集,保护种质资源,积极争取国家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项目。充分利用黑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加强保护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培肥地力,改善生产条件,巩固提升产能。
(五)加强大豆全产业信息预警服务。由生产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信息预警分析服务,构建涉及农户、加工企业、收储企业、收购商和农技人员的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市场分析预判,及时发布大豆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生产和市场信息的良性互动模式。
(六)加大宣传引导实现健康消费。中国是世界大豆消费最多的国家,目前大豆传统食品和保健品达数十种之多。各地应广泛宣传大豆食品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合理健康食用大豆制品,扩大消费市场,为促进大豆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七)加强农企对接订单生产。充分发挥我区大豆优势产区集中、环境污染轻、品质好、商品率高、种植规模大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用品种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调动农民发展大豆生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