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西州始终把枸杞产业作为节水、节肥、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和塑造绿色生物资源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采取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等有效措施,枸杞种植规模稳步扩大,营销网络逐年健全,精深加工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份额日渐提升。截至目前,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45.55万亩,枸杞采果期面积31.44万亩,盛果期面积30.3万亩,干果总产量6.7万吨,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26.8亿元,产值占海西州农牧业总产值的50.4%,增加值12.47亿元,占比45.9%,出口量和创汇连续五年位居青海省农产品首位。
枸杞产业是集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一产得到发展的同时,加工包装业、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等都得到发展,促进了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成为产业核心,对海西州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今年海西州枸杞采摘实现劳务收入6.96亿元,人均0.72万元,带动海西、海东、海北等省内劳务市场的流转,解决了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枸杞产业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为目标,成为海西州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产业泵之一。
一、推标准生产,扩大枸杞认证范围。
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户,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制定地方标准2个。国家工信部、国家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行业分别建立“柴达木枸杞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柴达木绿色食品保健品出口基地”、“枸杞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诺木洪农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荣誉称号。柴达木枸杞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核心基地通过欧盟ECOCERT、德国BCS、色瑞斯(CERES)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和中国农业部绿色认证,已获得枸杞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10家,认证面积10万亩,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12家,认证面积8万亩,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企业1家,认证面积0.16万亩。
二、抓质量安全,规范绿色有机种植。
以产品质量安全为产业的生命线,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抓紧构建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不断规范绿色有机食品枸杞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出台《海西州关于加强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意见》,各地区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种植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户全面进行核查并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执法人员长期蹲点、拉网式不间断检查、网格化管理、发放宣传册等措施,对枸杞产区生产加工环境进行全面管控,违规添加“焦亚硫酸钠”等添加剂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壮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比重。
引进、扶持和培育提升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规模、上档次的枸杞加工企业,提升枸杞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延伸枸杞产业化链条,推动枸杞产业上水平。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区、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入驻枸杞企业14家,累计完成投资9.78亿元。培育种植加工企业达82家,枸杞专业合作社54家。已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烘干、色选等生产线40余条。建成格尔木、诺木洪、德令哈三个制干基地,机械制干能力达到3万吨左右。诺木洪枸杞交易市场以企业为主体参与运营并投入使用,德令哈枸杞交易市场一期总投资1.2亿元,已建成5300平方米的交易大楼、10000平方米标准仓库及初加工厂房,现已投入运行。今年累计完成电商交易额8000余万元。
四、促科技创新,攻克关键科技技术。
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杞1号、2号、3号三个优良品种,通过对比试验其抗逆性、丰产性均大大优于其他栽培品种。累计推广种植柴杞新品种2万亩,建成育苗基地5个,年育苗520万株。依托省上在海西设立的青海省枸杞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及今年成立的农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在循环产业链延伸、植物源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
五、强政策扶持,调动枸杞产业发展。
将发展枸杞产业作为海西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把产业作为改善柴达木生态环境、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引导种植户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近年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656万元,采取无偿提供种苗、免费统防统治等鼓励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户、企业发展枸杞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执行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枸杞烘干初加工项目共补助680.7万元。并逐步完善各项奖补机制,以政策拉动为抓手,为枸杞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