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山区特色现代农业措施及政策:重庆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150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9万亩,直接受益农户99万户,亩均增收300元以上。一个个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山区特色农业展现新图景。
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并存,山地丘陵面积占了75%,中低产田占60%以上,农民人均耕地仅1亩。这样的条件,农业咋发展?种地咋赚钱?
深挖山区优势,重庆农业综合开发强基础、转方式、扶产业,山水田林路齐头并进,打造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小田变大田,水流到地间,项目区规模连片,农民看到了希望。黎中全感叹:“过去只能种一季稻谷,现在能种菜、养小龙虾,一亩顶原来几亩地!”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结构怎么调?
集中投入建高标准农田,咬定“特色”,山地也能生金
种啥赚钱?一直是建角村支书明文德的头疼事。
建角村3200人,只有2500亩水田。“说是水田,过去用水一大难。”明文德说,上游廖家沟水库离村里不到10里远,但渠道年久淤积,浇地只能到附近河沟抽水,三五亩地浇一遍,要两台柴油机抽一天。“一年一季稻,怎么折腾也不行。”
改地、改水,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铁山镇,集中投入,水库串山塘,山塘连灌渠,建角村的“巴掌田”成方连片,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突破基础瓶颈,土地活了。村民肖建军种起了油菜和莲藕,他说:“大机械进田,浇地省钱方便,一年下来,稻油轮作一亩多挣700元,莲藕亩收入近万元。”
新型经营主体来了。在外打工的谢云灿,回乡创办小龙虾养殖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搞起“稻虾共生”生态种养。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谢云灿算了笔账:一年两季虾,亩产400多斤,按现在行情,一斤虾卖30元,亩收入轻松上万元。
“项目区搭台,调结构顺其自然,路子对了,山地也生金。”明文德说,“万元田”变成现实、成了方向,村里土地流转面积达70%以上,“稻+虾”“稻+油菜”“稻+菜+菜”等模式不断涌现。
重庆的做法是咬定“特色”不放松,围绕七大特色产业,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通过高标准农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带。
重庆山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怎么扶?
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山里的产品变商品
如何让产品变商品?重庆农业综合扶持产业化,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打造山区农业全产业链。
5年投入产业化资金2000万元,忠县柑橘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皮渣吃干榨尽,产业链不断延伸。重庆派森百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佳群说,一个柑橘,40%是果汁,60%是皮渣。除了加工橙汁,还可“变”出有机肥、橙皮甙、果胶等产品。皮渣变废为宝,一年能节本增收500万元。
“皮渣做成的有机肥,营养好、不长虫,一年少打好几次药。”新立镇文笔村农民黄万烈说,现在种植有标准,技术有指导,市场有订单,农民赚钱真省心。
从小菜头到大产业,2015年“涪陵榨菜”品牌价值达138.78亿元,居全国农业品牌第一。其背后,离不开农业综合常年扶持。打基础,仅去年就投入2.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9万亩,解决了青菜头种植的排灌、运输问题;扶龙头,5年先后安排15个项目3242万元资金,科技攻关,突破种植“禁区”。碑记村菜农符武伦尝到了甜头:“从11月到来年4月都产榨菜,早熟品种个头大、产量高,每亩多赚700多元。”
从一棵草到一块牛肉干,“中国肉牛之都”丰都打造全产业链,从牧草种植到饲料生产,从肉牛养殖到牛肉精加工,培育龙头企业35家、庭院牧场1036个,一个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围绕产业强龙头。“十二五”期间,重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重点龙头企业107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42个。
一条条农业产业链,撑起山区现代农业的希望,撑起农民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