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提到: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
说明土地流转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怎样相应政策的引导,走上致富的道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提供新的思路:
一、选模式
在你动手之前,一定要去选土地运营模式,目前土地运营模式有六种。
第一种:土地承包。
这种模式应该不陌生了,很多人已经流转了300亩地或200亩地正到处找项目。
优点:能完全控制土地,发展什么种植项目自己说了算,土地可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
缺点:前期资金占用量大,雇佣人工成本大(人难管),土地全部集中在你手里头,风险大。
第二种:土地中介,也叫土地银行。
不想种地的农民把土地给中介,中介把土地再转租给其他人,从中赚差价。
优点:自己不承担种植风险。
缺点:如果土地转租不出去,就要中介去运营这些土地。
第三种:土地服务性全托管。
土地托儿所形式,土地服务型全托是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合作社等组织收取服务费,在合同里注明各项附属条件,并向农户保证达到定额的产量。
优点:先收费,后服务,合作社的利益有保障,不承担自然灾害风险。
缺点:农民接受起来慢,合作社只赚服务的钱。
第四种:土地收益型全托,农民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
每年给农民定额的租金或分红。
优点:可以先不给农民钱去运作土地,年底给农民分红或固定收益。
缺点:开始让农民相信你难,自己还得承担种植风险。
第五种:土地“半托”型合作模式。
有的地方也叫菜单式托管。比如合作社和农民商量,选择一些服务项目,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
优点:让农民接受起来容易。
缺点:选择的多样性管理难,利润点低。
第六种:土地入股模式。
入股模式被看成最高级形式,农民用土地作股加入,参与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未来的主要运营模式。
优点:和农民共担风险,不占用大量资金。
缺点:农民说退就退,对土地的控制力度弱。
二、抓关键
选好了模式之后,一定要抓关键,抓住关键环节,才能减少土地拿到手的成本,抓住关键人才能减少纠纷。这需要你对土地流转或托管、入股的流程一定要了解。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抓运营
运营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如何抓运营,希望下面的思路能给你一些帮助。
1、规模种植以提高机械化
2、选择好项目以提高经济效益
3、化整为零以变成城里人的开心农场
4、温室大棚以变城里人的乡间别墅
【农民朋友的思路】
曾经有这么一件真事:2003年,一个企业在一个村子租了农民的200亩地,种植花卉苗木。几年之后,这个企业有了很不错的收成。农民见企业获利很多,就要求涨地租,否则,他们就收回土地自己干。在这个事例中,资本和农民不是双赢。资本获利甚丰,而农民对拿到手的地租不满意。如果上调地租,资本又会不满意。
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很常见的。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土地从一个农户向另一个农户流转,他们之间相互协商,农民的意愿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但土地从农民向资本流转,一些农民的意愿就不容易体现。比如一部分农户同意出租,另一部分农户不同意出租。或者农户开始同意出租,几年之后不再愿意出租。上面说的事例就属于第二种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有人会说,农民签了字就必须履行合同,资本赚钱后他们眼红要毁约,是缺乏“市场观念”、“契约精神”。其实也不能完全这么看,资本和农民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本对土地价值的计算比农民更准确。他们租下土地,很多时候是在赌土地升值。但农民不是赌徒,他们根据土地现有的价值估算租金。
如果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利益受损,农民就会很不满意,甚至做出过激的事情。资本可以“市场法则”为理由,并在地方政府协助下,拒绝农民的要求。但农民的不满情绪不会就此消失,而是会蔓延和传染。
那么,在土地流转中,农民的意愿如何得以体现呢?我们的建议是“保持沟通,适时调整”。政府和资本要了解农民的诉求,农民朋友也应看到土地零散经营的弊端以及土地整合的好处,调查整个项目的风险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