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给粮,不如发展致富产业实在。为了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今年以来,甘肃省坚持把发展贫困片区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多元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甘肃省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大力培育多元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等富民产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阶段性目标。
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比2014年底增加2220元左右,其中特色农牧业贡献920元左右、劳务经济贡献1000元左右、农村现代服务业贡献200元左右、财产性收入贡献100元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5.3%。
到2020年底,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比2014年底增加5200元左右,其中特色农牧业贡献2000元左右、劳务经济贡献2500元左右、农村现代服务业贡献500元左右、财产性收入贡献200元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5.5%左右。
二、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坚持推进精准扶贫与转变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方式深度融合,既要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又要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落实好地膜实物补贴政策,实施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促进贫困地区累计新增100万亩全膜玉米和脱毒马铃薯,人均增收300元左右;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利用好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双业”贷款贴息和牛羊产业发展资金,力争户均新增2头牛或10只羊,人均增收500元左右;提升苹果、蔬菜、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优质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人均增收120元左右。培育提升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油橄榄、茶叶、花椒、核桃、百合、玫瑰、油用牡丹、甜高粱、青稞、油菜、藏中药、小杂粮等地方性特色农产品,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向贫困县、贫困村倾斜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到2017年底,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
(二)突出发展劳务经济。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瞄准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通过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鼓励能人带动务工,通过组织引导和奖励支持等措施,助推本地能人带领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盲目性,增强稳定性;积极开展劳务信息服务,疏通就地打工渠道,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人能外出务工,有1人就地季节性打工,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种养大户或农村致富带头人在贫困地区创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有偿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管的标准化、专业化服务,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其长期稳定务工。吸引“乡贤”和能人回乡创业,制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劳务培训——劳务输转——返乡创业——发展经济的劳务产业发展新路子。
(三)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带动贫困村牛羊肉、中药材、蔬菜、果品等产业的深度开发,推进贫困地区玉米、马铃薯等全产业链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一批外向型企业,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农产品加工制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出口外销;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推动贫困县领军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进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使贫困户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收益。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改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干燥设施和方法,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小微企业或工商户,优先支持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手工制造为主的小微企业,以“大众创业”促进“万户增收”;支持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等政策向贫困村小微企业倾斜,每户启动性贷款规模不少于5万元。鼓励贫困户以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原料加工和土地、资金、设施设备参股等方式,将分散弱小的贫困户纳入到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利益捆绑、责任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在参与中增收,在增收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所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都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到2017年底,贫困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2014年增长40%,辐射带动5万贫困户;到2020年底,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辐射带动10万贫困户。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将城乡商业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中心、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等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重点倾斜到贫困县和贫困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广陇南电商扶贫经验,搭建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发展网上交易与配送,实现宽带网络、物流运输对贫困县乡的全覆盖,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网上销售;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扩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外销。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更好发挥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优先建设464个列入全国计划的旅游扶贫重点村;整合现有资源和项目资金,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藏区和特色贫困村寨扶持发展以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游、特色名居游和休闲农业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使之成为贫困户收入新的增长点。
(五)提升农业科技扶贫能力。派驻科技特派员,2017年为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科技特派员,其中省级单位选派220名、市县两级选派3000名、乡镇级选派3000名,指导贫困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技术和项目进村入户,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或创办产业项目。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每个贫困村培育2-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20个贫困户;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每个贫困县建成2-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当地特色农牧业提供有效益、能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贫困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工作机制,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依托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性培训,确保建档立卡的每个贫困户有1个科技明白人。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筹措资金为贫困县农技人员、贫困村和有上网条件的贫困户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和基于无线网络的农技推广“云平台”,加强“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为基层农技人员和贫困户提供快捷的农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富民政策等咨询服务。
(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年内全面完成所有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土地流转率达到20%以上,所有贫困县健全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延伸到村到户金融服务,“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向贫困户全覆盖,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贷款贴息、“双联”惠农贷款、农村妇女小额贷款、村级互助资金和金融便民服务点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在进一步扩大能繁母猪、奶牛、牦牛、藏羊、玉米、马铃薯、青稞、棉花、冬小麦、中药材、苹果等11个品种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增加肉牛、肉羊和设施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积极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引导贫困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和农业设施、机械等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或组建专业合作社,使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贫困户参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合作组织实现全覆盖,每个贫困县均有一批扶贫龙头企业。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明晰产权,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每位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按股分享经营收益。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制定出台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率先在贫困县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运行规则,推动贫困户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增收。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各项奖补政策并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全面落实并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农民养老、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补助等政策标准和补助水平,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三、责任分工
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省级规划引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推进原则,明确各自职责。
(一)省直有关部门分别负责职责范围内精准扶贫产业培育的行业指导、资金落实、标准制订、运行监测、实施质量等工作。省农牧厅负责特色农牧业、农产品加工、农村改革等工作方案制订并指导实施。省发改、科技、财政、人社、林业、商务、供销、金融、旅游、妇联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分别制订工作方案并指导实施。
(二)各市(州)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等,制定出台本市(州)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培育实施意见和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按照完成时限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明确到所辖贫困县(市、区);抓好指导和监管,确保每年整合到贫困县的富民产业培育资金90%以上用于6220个贫困村。
(三)各贫困县(市、区)政府要对照精准扶贫到片到村到户名单和富民产业需求清单,按“抓重点、破难点,精准推进扶贫攻坚”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编制本县富民产业扶贫规划;按年度倒排脱贫目标任务,制订本县富民产业精准到村到户年度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建立工作台账,加强监督检查;采取更加精准的扶持措施,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在富民产业培育工作中要发挥“谋划、指导、监督”作用。
四、完成时限
到2017年底,特色优势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比例达100%,全面完成第一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
到2020年底,建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全面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目标,努力使贫困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农村小康监测目标要求。
五、检查验收
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加强对富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监督、检查、验收。对产业培育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落实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总结验收。对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落实好的贫困县(市、区)和单位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好的贫困县(市、区)和单位进行通报,并与全年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挂钩。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要参与、配合地方政府和各级组织做好富民产业培育工作的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