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10年之后,谁来种地?
目前,各地密集推出土地新政,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共同目标。不过,后土地流转时期农村经济会遇到哪些发展瓶颈,又将如何解决?用温州市委农办农村改革处处长徐炯的话回答:“我们暂时也没答案。”
记者最近在温州农村走访时发现,土地加速流转之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并不相配,年龄老化、知识薄弱、观念陈旧……这些因素将限制现代农业发展。10年之后,谁来种地?这已成为今日农村面临的普遍尴尬。
扛锄头的大多年过五旬
“我父亲都74岁了,还非要下地种田。毕竟当了一辈子的农民,舍不得扔掉肩上的锄头啊!”苍南县林陈村前任村支书章魁秀告诉记者,在目前仍然居住在林陈村的农民心中,种地仍然是第一位的。“可话说回来,地不给他们种,又能给谁呢?他们的年纪都这么大了,两三年之内还行,可10年之后呢?到时候就该"有地无农"了吧。”
同在苍南的李家车村也面临着类似问题。据村支书李以铿介绍,李家村原来居住着3000多人,近年来,随着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打拼,只剩下6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留在村里的老人都没什么文化,能上初中就是高学历。有文化的都去外面做生意,赚了钱都去城市买房子定居。”李以锵说,“现在谁还留在乡下?一方面这些年村里缺乏年轻人谋生的途径,村里也希望他们在外面闯出一番天地;另一方面,农村居住环境太差,农房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破旧不堪,没人愿意住。”
浙江浩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一君前些年在李家车村以及邻近村子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可至今也未达到他预期的规模经营效益,部分原因是手下“打工”的农民并不能按照他设想的那样劳作。郑一君希望农民可以像公司员工一样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服从管理。可现实中,农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自由作业状态。“若是辞退不服从的农民,不仅在村领导那里不好交待,还怕村民反对搞得整片地都种不安稳。”郑一君很苦恼:“更重要的还有观念上的更新。比如现代科技证明一茬西红柿苗上有5个果实时果质最好,可多出来的农民怎么都舍不得剪掉,导致成果果质无法达到最佳。”
郑一君认为,现代农业是科技集约、具有现代产业组织特征的农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由于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激烈市场竞争相联系,还要求农民不仅要会种植,更要懂经营、善管理,具备市场经济意识,而现在,能找到具备其中一种才能的农民就很难,未来,更难。
提升劳动力素质靠三类人
如今种田主力被戏称为“386199部队”,即由妇女、小孩、老人组成。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农村问题专家郭晓鸣研究员表示,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愿务农在全国是普遍现象。短期内,会有更多的农民放弃土地,这对加快土地集约利用进程是个机遇,但也对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如何才能让年轻人回归乡村?李以铿认为,推进农房集聚、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是头等大事。郭晓鸣则认为,只有进一步发展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效益,能赚钱的农业才能吸引年轻人。“我们要把三类人群作为新增高素质劳动力培养重点:一是第一代农民工,随着城市的发展,只掌握低端技能的他们或许希望返回乡村;二是处于教育阶段的年轻人,这些人将是未来中高端职业农民的核心群体;还有一些向往自然的城市居民,在现代农业发展后"逆城市化"现象有望增多。”他说,“而已经在外打拼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没有农业技能,对土地的眷恋不深,有着"城市梦"的他们很难再返乡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