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引进了社会林业?中国的社会林业发展现状如何?其实社会林业在中国的实践可谓源远流长,古代即有“园圃制”、混农林业,以及类似乡村林业的内容与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群众性的造林绿化工作,由百万农民参加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在生态林特别是三北防护林的营造中,农民也以投劳的形式参与。四旁植树、庭院经济、农林牧复合经营、生态县建设以及每年一度的全国性群众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等都体现了社会林业的思想。
中国林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林业要向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明确提出中国实施社会林业的目标,强调建立多元主体的林业经营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交叉的“综合林业”。通过调整人类、社会、森林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协调,以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与社会的发展。将林业建立在社会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成为持续经营、持续发展的社会化经营的林业。
1997年国家为了协调人类活动、社会发展与森林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特点、规模和时代特征启动了宏大的创新系统工程——社会林业工程研究与实施,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会林业工程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研究林业与社会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调整人类、社会、森林的矛盾,促使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以维护人类社会生存与社会的发展,使林业成为持续经营、持续发展的社会化经营的林业。这项在林业和科技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紧密结合林业生产的实际,符合林业生产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现代农林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高度整合的特点。
为了推动社会林业工程的发展,1997年底中国林科院成立了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1998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式成立“国家林业局社会林业研究中心”。在全国组织起52个子课题300个重点示范县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61个县级单位22088人的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队伍。进行以学科为主的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以区域为中心的应用技术及推广机制研究。
通过对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现状的调查,将对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的类型,持续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及经营管理、市场规律、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研究,并对社会林业工程适用技术进行总结、研究、开发、组装配套与示范推广,建立起适应于不同环境效应、空间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林业工程技术体系和开放式、大范围、多层次的社会化创新体系及信息、知识传播网络。
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分布区371项指标的调查,普查面达全国95%的行政县(市)。还建立了社会林业工程实用技术资料库,出版了《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实作技术》,并开展了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为中国社会林业工程适用技术体系、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近,“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施”已被列入科技部“社会公益性研究”的重点项目。它将提出社会林业工程政策、法律、法规及保障体系,分级建立我国社会林业工程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信息网络系统和社会化研究、培训、推广体系。
总之,社会林业的实施与我国正在研究和实施的“社会林业工程”,不仅将增进全社会的森林环境意识,树立起全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增强参与意识,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而且将进一步调整人类活动、社会发展与森林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森林之间和谐的共生共荣,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