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农业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8810行动计划,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积极争取财政支农投入,深化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近年来财政资金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结合我省农业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实践,就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是指根据财政效率原理,对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从预算绩效目标设定、预算执行绩效跟踪、到项目完成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整个过程实施评价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是政府赋予使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部门和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责,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的好坏,不仅关系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进程,也直接关系到财政支农资金的争取和农业部门的形象地位。深化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重绩效、强管理的思想,对切实管好用好各项支农资金,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有利于推动中心工作深化。当前,我省正处于城乡加速融合发展阶段,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通过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全面总结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效果和项目建设管理经验教训,并把后评估信息反馈给未来项目,有利于集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科学谋划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和项目建设载体,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使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转化为农民群众、社会力量的共同行动,可以有效推动中心工作不断深化,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动力和活力。
(二)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有利于推动工作方式转变。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侧重于抓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抓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对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关注度不够。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进行追踪考评,把资金管理与业务工作相关联,有利于推动农业部门更多地参与政策项目谋划和业务工作规划,在更高层面上发挥决策参谋作用和管理服务职能,逐步改变原来以项目日常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实现从争取部门小项目向谋划农业大投入转变、从偏重争取和分配资金向实行项目全过程大管理转变。
(三)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有利于优化资金支出结构。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影响到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向,从而关系到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把项目实施成效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农业专项资金设立和预算争取的重要依据,有利于科学判定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从而优化农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促进财政资金从使用效率低的用途转向使用效率高的用途,从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综合效益。
(四)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有利于强化资金监督管理。一直以来,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资金争取、轻绩效管理”的现象。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把资金绩效作为按“因素法”分配资金时的重要因素,实行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与绩效评价结果相挂钩的管理方式,既可以强化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约束,也有利于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通过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的科学评价,不但能找出项目建设和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相关责任方的责任,而且还有利于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部门形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外部评价、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高管好用好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围绕“三增三保”这一主线,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着力强化政策谋划、项目统筹和资金监管,稳步推进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和评价结果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围绕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政策研究和资金争取,逐步构建了具有浙江特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框架体系。2011-2012年,共争取落实农业财政投入145.9亿元,其中省级以上农业投入62.0亿元,地方农业投入83.9亿元;从年度看,2011年各级农业投入63.7亿元,2012年达82.2亿元,增长近三分之一。
二是农业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围绕农业“两区一中心”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优化资金结构,集中70%以上的产业类项目资金,用于农业“两区”建设等中心工作的推进。2011-2012年,各级投入“两区”建设资金74.0亿元,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27.6亿元,现代农业园区46.4亿元。
三是农业项目管理逐步规范。围绕财政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预算改革等要求,建立健全了由农业政策性补助、生产性扶持和公共性服务组成的项目框架体系,积极推进项目贮备制度,不断完善项目申报、实施和监管系统,构建以“因素法”为主的资金分配方式和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了农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农业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2012年,全省共新建特色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41.6万亩,畜禽生态养殖小区401个;到2012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89万千瓦,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73.7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2.5%和72.1%。
四是农业资金效益稳步提高。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和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为重点,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体系,项目问责、资金问效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效益稳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列入省政府对省级部门工作考核以来,省农业厅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名列前茅,被评为考核先进单位。
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还有待深化,储备项目的深度和质量还不是很高;项目管理绩效目标体系还有待完善,评价指标设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还不是很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还有待推广,存在绩效评价与项目管理两张皮、结合度不高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虽然绩效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当中,但是各地重项目资金争取、轻项目管理和资金绩效的习惯和做法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所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加以解决。
三、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作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提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部署,为我省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必须着眼全局,立足长远,贯穿于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涵盖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总体思路。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要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计划为总抓手,按照全面推进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及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预算管理改革等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细化完善绩效管理指标、监督运行及结果应用机制,有效落实资金分配使用绩效责任,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覆盖预算编制、项目管理、计划执行及监督检查各个环节的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重点内容。
一是细化绩效目标,构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根据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农业中心工作部署,结合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性质、来源和用途,科学、合理编制财政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目标考核指标及基础值;在组织项目申报时,应同步填报项目绩效目标,建立完善方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的财政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目标体系,使绩效目标贯穿预算编制、项目申报、立项审查、实施管理及绩效评价的全过程。
二是强化项目监管,构建绩效监督运行体系。对已立项实施的财政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应按照“业务和属地监管”原则,落实业务管理部门、市县农业部门工作职责,强化各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绩效的日常监管。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绩效实施及自评情况,应组织省级监督检查并开展绩效抽查,当绩效运行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构建职责明确、管理高效的绩效监督运行体系。
三是深化结果应用,构建绩效奖惩体系。首先应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预算安排,把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作为专项资金设立、争取和扩大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专项资金设立的科学性和财政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其次应将评价结果应用于资金分配。把项目检查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指标分配时的重要因素,着力强化项目资金安排与检查结果、绩效评价及项目建设实效相衔接的资金分配制度和奖惩机制建设。对于擅自调整项目建设主体和建设地点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应严格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分别对该地区给予扣减该专项资金额度直至停止安排该专项资金。最后应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项目管理。要及时总结农业项目建设和绩效管理经验,加大宣传和典型经验推广,不断提升绩效管理能力和水平。对项目检查和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在督促限期整改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方式和资金投入机制,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形成有效的绩效问责和激励约束机制。
(作者系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