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建设的两大核心,除了以道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外,便是以大地景观、生态高效农业为核心的观光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区通过推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和村庄搬迁集中安置,展示区内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观光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宜居的“楼观新镇”将成为“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新亮点。
楼观实践
文化旅游产业从城市走向农村
这是一幅绚丽的都市乡村画卷。
斜阳西照,绿色田野,树林掩映着农庄,公路四通八达,车辆穿行如梭。昔日零散的农居,或集中到整齐划一的新社区,或迁进了新市镇。
在传承道文化特征的同时,楼观的愿景是,打造现代化田园都市。
从2007年开始,西安市范围内大明宫遗址保护区、西安城墙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相继成为曲江新曲辐射开发板块。此外,宝鸡市所辖法门寺景区也纳入了曲江的开发建设范围。
对于有着丰富区域开发建设经验的曲江团队而言,一个新的挑战摆在了面前,那就是当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如何在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农村地区大有作为?
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打造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新型城镇,开创一条“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传统农业变新型农业”的新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之路。当这一建设新思路确定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示范行动开始了。
为保障城乡统筹工作尽快推进,展示区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深入单位、村组,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摸底、数据统计、整体测算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协商和调查论证,制订出台了征地赔偿、土地流转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工作方案。
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真正形成了举全部之力推动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两天之内,市、县的决策就传达到了每家每户;一天之内,新组建的征迁工作组就搭起班子投入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财神文化区就完成892亩土地征用、地面附着物清理等前期工作;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核心区——仿古街征地拆迁告捷。108户拆迁户没有引发一起上访事件。在整个项目工作现场,工作人员“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好加快”的干劲豪情令人振奋。
好消息接踵而至。当年4月29日,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建设启动暨财神文化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楼观管理办主任李益民当时的公开承诺使得很多村民记忆犹新:财神文化区年底封顶,2011年7月1日开放运营;农业博览园项目7月1日建成开放;道教文化区、化女泉以及延生观景区2011年底前建成开放;道家文化区、大秦寺景区2012年建成开放。
楼观答卷
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
一个现代田园都市,不仅仅是外在形态上的美丽,还要形成社会文明。打破“二元结构体制”藩篱,构建起楼观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才是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当村庄变成了社区后,原本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将被改写,除了住房安置、发放征地款及土地流转费用外,还每户安排一人到展示区就业,使被征地农民顺利转变为产业工人。
城乡一体化,除了从“硬件”和“物理形态”上统一规划,更要从“软件”和“化学融合”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的体制机制。
为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实际情况,在《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统筹城乡之农民安置培训方案》指导下,展示区内农民培训工作已正式展开,第一期农民培训班已培训服务行业从业人员54人,并组织各入区企业和参建单位举办招聘会,为毕业学员提供备选工作岗位,实现培训与就业挂钩。
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展示区注重吸引区内在外务工者回流参与家乡的建设,在自己的家门口找到适合的工作,缓解“留守群体”等社会问题。
这一行动的背后是坚定的数字目标。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将以道文化展示区和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确保每家每户有一个人就业,提高区内农民工资性收入,以2009年为基准,在未来6年内,确保实现展示区内农民收入每两年翻一番、六年翻三番,周至县财政收入每两年翻一番、六年翻三番。
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将积极引导和鼓励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物流等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展示区,形成产业链,增强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推进新城镇建设,大力发展香火厂、冰葡萄酒庄园、猕猴桃深加工等“一村一品”示范工程,不断完善区域的社会保障机制。
目标并未止于此。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展示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的目标,使新城镇内居民生活配套设施标准不低于县城核心区域。要坚定不移地走土地流转之路,一次性完成展示区内土地流转工作,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公司化运营、集约化管理等先进的多种合作管理模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设施农业的转变,传统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使统筹城乡中传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实现最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