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业是发展各项事业的根本,而土地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今已走过了30多个春秋,虽然它创造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城镇化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这一政策已初显弊端,在土地上耕作,俨然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对农耕的轻视,对农民的歧视,对农村的漠视,必然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今,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广,我国“三农”的发展正迎来新的契机。
1.土地流转,是土地制度创新,可激活农业生产活力。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依旧采用家庭为主的传统模式,不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产品定位过低,农民收入长期低迷。而进城务工者逐渐增多,不仅抛荒土地,更造成“空心村”不断出现。推行土地流转,可以令农民土地阡陌相连,通过扶持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降低土地生产成本。同时,农业生产“家庭化”转变为“企业化”,更可以创立农业品牌,激发农业生产活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土地流转,可协调推进农村科技发展。
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迟滞不前,部分村镇仍采用传统耕种模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随着人口红利逐年减少,若不能引入新型农业科技,粮食生产安全势难保证。土地流转可以在引进种植企业的同时,推广机械化生产。通过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同时降低人力需求,支持城镇化顺利实施。
3.土地流转,助力农民共享改革红利。
如今,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可以为梦想扎根城市的农民提供返乡务农的生活保障,同时,以流转费用补贴农民生活,助力他们实现梦想。其实,我国农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民俗特色同样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但常年土地劳作,却无助于农村文化传承。土地流转可以帮助农民借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保证农村文化薪尽火传的同时,助力农民实现梦想。
30多年前的土地改革,使农民有地可种;30多年后的今天,要以“开放”的理念,给农民发展的机遇。土地流转事关农民增产增收,更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基础。为推动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有关部门要普及法律知识,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因地制宜规划方案,确保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