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指出,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要以盘活土地存量为主,今后将逐步调减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
这一讲话引起很大的市场反响。虽然国土部昨日专门澄清,这并不代表“一刀切”,并非绝对意义上不提供任何新增建设用地,但这一消息仍然触动了土地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敏感神经。我们知道,国内房价的主要蓄水池就在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国土部门不再给这些城市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意味着本来就非常稀缺的土地指标将更加稀缺。这样的政策无疑会带来各方预期的改变。对市场来说,将加剧特大城市房价的看涨预期,原因很简单,没有新增用地也就没有新楼盘;对开发商来说,将会改变未来拿地策略,特大城市的储备土地将会成为更加灼热的追逐对象;对地方政府来说,实际是要彻底终止土地财政,因为可拿出来卖的地将越来越少。
很多人认为,国土部这一政策终归是政府之手,土地市场即使有特殊性也是“市场”,是否有过度越权之嫌?我以为并非如此。让我们回到目前土地市场的真实情况。反对者认为,纵观世界发展,大城市化乃至城市群化是不可避免的潮流,现在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土地实际上是控制特大城市规模,有违经济规律。我以为,这一定律如果放在某个西方国家也许适用,但在我国,特大城市的体量与其经济规模尚不相称,这说明土地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事实上,我国很多特大城市的一般建设用地占城市总面积达到了50%以上,而国际上城镇化规划的这一比率一般控制在30%以下。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大量建设用地占用了绿地、公益等其他用地,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因此,我国特大城市的问题是有没有好的城市规划,已有的建设用地有没有得到高效的使用。去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控制特大城市的规模,应该说国土部的政策是符合中央精神的。
有人说,话虽如此,可是,这一政策加强了房价看涨预期,对老百姓而言并非好事。我以为,这要分短期和长期。短期看,特大城市房价看涨预期的确加固了,但这种加固反而有利于长期的“做实”,所谓做实,就是房价去泡沫化。就是说,如果特大城市持续提供新增建设用地,泡沫反会持续吹大,增加房价硬着陆风险;相反,特大城市的新房越来越少,进入成熟二手房时代,那么,存量房子的真实价值和它的价格就越来越相称,泡沫会“做实”。反过来看,特大城市不再新增建设用地,那么,原来泡沫更大的二三线城市的新房就会更加值钱,一部分资金就会流到这些城市,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泡沫破灭风险也将降低。所以,这一政策从长期看,也是好事。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这一政策除了将特大城市送入二手房时代,也将这些城市的地方财政送入“去土地财政”时代。没有新增建设用地,自然就没有了土地财政。当然,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来说,周边的土地基本上也开发得差不多了。土地财政的改变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将推动城市寻找新的财源,可以倒逼地方政府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地王也将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