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米袋子更满,菜篮子更优,钱袋子更鼓”。今年以来,渝水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精细监管农业、打造精品特色农村、完善精准扶持农民。
以“两学一做”基本要求为基准,结合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总目标和“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促进农业发展改革工作主线,研精致思,励精图治,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真正把渝水区打造为精彩农业示范区。
(一)精细监管,严格遵守党规党章,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渝水区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学党规党章系列活动,把握好党内规矩,精细监管,促农发展。
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粮食产量。经统计,全区实际早稻种植面积为34.22万亩,亩产40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1.3%;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年无大疫;深入开展农业行政执法,维护农业生产秩序稳定。今年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98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9个,农资经销户434家,通过严密多次地对农资市场整顿和农资产品的严格检查,从根本上改善了农资经营秩序。
(二)精品特色,认真学习系列讲话,增加农村产业能效
渝水区积极响应系列讲话精神号召,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各项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创新改革的活动,建设出一个具备精品特色的农业示范区。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新余蜜桔产业,以公司规模开发为主,目前全区新余蜜桔总面积10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2015年总产量达12.5万吨。
2.加快“三品一标”发展,打造绿色精品农业。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不断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以标准化生产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3.沼气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作为渝水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工程,罗坊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共分两期建设,成为全省样板工程。建成后主要供应罗坊镇镇、村共6000户居民日常用气,使镇、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用上了管道燃气,方便清洁又经济。沼气站产生的沼液沼渣加工成有机肥,可年产有机肥1万吨,液态肥3万吨,同时配套建设N2N循环农业千亩生态水稻试验示范基地,带动果园和蔬菜基地实现果蔬绿色生产。
4.落实农村政策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土地承包管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备案登记等在内的多个精品特色管理模式,将原有的农村产业结构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5.针对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全区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原则,对辖区内禁养区440家猪场限期关闭,目前已关停或拆迁270家。全区已完成猪场节能减排项目6家,调出大县猪场改造项目14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17家,已有8家养殖场分别达到部(省、市)级示范场标准。
(三)精准扶农,贯彻落实合格党员,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坚持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导向,提出各项农民优惠政策,精准扶农。以“打造农民培训平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最终目的,狠抓实干,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支持,在高效栽培、养殖业种植业规范化操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的普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我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量进入全省20强。2016年上半年已补贴各类农机具1222台/套,受益农户1076余户,带动农民购置农机,向着现代化农业操作方向迈进。
3.在农民收入方面,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损失,农业扶持资金到位,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到位,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稳中上升。据调查反映2016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83元,比上年同期收入5250元,同比增长27.3%。
4.在绿色生态农业方面,5月6日,全省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现场推进会在新余召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动渝水区现代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绿色生态家园建设,不断提升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全区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背景下,趁热打铁,趁势而上,在农业生产技术、农副产品质量、农业行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等方面苦干、实干、巧干,高效整合资源、保证财政稳定、完善监管法规,争取到2016年底,进一步将渝水区建设成为精细监管、精品特色、精准扶持的农业强区,促使农业质量得到良好结果,农村发展收到惊人效果,农民收入看到可喜成果,建成精彩的渝水区农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