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农业、化学等综合措施,以增加农业用水资源和根据作物需水特点合理供水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行为。通过实施节水农业,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调节降水时空分布不匀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农业丰收。
节水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截留或留住降水。这是丰富或增加水资源最主要的形式,国际上称为“真实”节水,即真正意义上的节水。所称截留降水与水利建库、设坝蓄水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达到截留降水的目的。二是保水。即对已获水资源进行保护,防止流失,或预先采取措施,提高地面、土壤吸水、持水、纳水、蓄水、降蒸的能力。三是节约用水。包括实行局部灌溉、根据生理特点和作物需水规律灌溉以及控制灌溉等。实行节水灌溉要改变传统的大手大脚用水习惯,做到细水长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是避旱种植。包括选用抗旱粮种,根据气候特点选择耗水量多或量少的作物等。
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430毫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3400多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5倍。为什么水资源比较丰富还要节水,主要有以下原因:
1、水稻是高耗水作物。湖南每年播种水稻5400万亩左右,每年约有70%的蓄引提总水量用于水稻生产,是农业用水大户。以双季稻为例,早稻灌溉用水每亩需要300m3左右,晚稻灌溉用水需要450m3左右,现有灌溉水资源量只能满足1900万亩左右的双季稻的要求,这种假设的用水计划,使其它各类作物处于无水灌溉的境地,因此,要扩大双季稻种植,确保各类作物丰收,必须增加灌溉水资源和实行节约用水。
2、降水时空分布不匀。上半年水多,下半年水少是湖南规律性的气候特点。据统计,历年平均4—7月总降水726.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2.88%;8—11月总降水347.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5.3%。而这一期间正是耕地利用率高达95%以上,各类作物处于生物量最大的需水高峰期,加上高温,水的蒸腾与蒸发达到顶峰,是对水资源需求量最大的关键时期,若后备水源不足,极易形成旱灾,造成损失。
3、缺水干旱是湖南第一位的自然灾害。湖南旱灾呈现3年2旱,其中1大旱的基本特点。据建国以来55年统计,把局部旱灾也算上,完全没有旱灾的年份只有2年。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历年旱灾发生面积排第二位,旱灾成灾面积排第一位,由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排第一位。历年平均旱灾成灾面积1020万亩,2003年则高达2631万亩,不仅造成作物严重减产,而且导致居民用水困难,交通受阻、拉闸限电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