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青海省通过培育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引领、管理服务等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家庭农牧场建设。2013年,省农牧厅印发了《青海省农牧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牧场培育扶持暂行办法》(青农经[ 2013]303 号文),明确了家庭农牧场培育扶持对象、原则、条件等内容。在各项政策的引领和激励下,青海省家庭农牧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家庭农牧场总数为1879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备案的有1559个,通过农牧部门认定的家庭农牧场有937个。以下是青海省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及扶持政策:
一、青海省家庭农牧场发展基本情况
青海省1879个家庭农牧场,涉及粮食、蔬菜、花卉、牲畜养殖、渔业等各个产业,其中种植业478个,种养结合512个,养殖业889个,分别占家庭农牧场总数的25. 43%、27. 24%和47. 31%。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市,家庭农牧场数量达到1324家,占总数的70. 46%;家庭农牧场经营土地面积77.8万亩,平均每个农牧场经营面积427亩。2013年以来,省级财政共拿出255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家庭农牧场510家。家庭农牧场的兴起,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成为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
二、 青海省家庭农场取得成效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方面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稳定地取得了1000元左右的土地租赁收益;另一方面家庭农场除需长期雇佣生产管理人员外,也为当地农村中的闲散劳动力提供了临时务工机会,稳定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二)带动了产业发展
家庭农牧场经营面积远大于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在品种选择、技术应用、经营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能够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跟进。
三 、青海省家庭农场当前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对发展家庭农牧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认识到家庭农牧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作为家庭农牧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牧场的积极性。
(二)土地流转滞后
近年来,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一是农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转困难,家庭农牧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土地集中连片难,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基础条件较差,细碎化不集中;三是流转价格上涨快,受物价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目前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川水地区普遍价格在每亩1000元以上,流转价格上涨使家庭农牧场经营成本压力增大。
(三)生产融资困难
家庭农牧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家庭农牧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了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
(四)家庭农牧场主经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大部分家庭农牧场主多年从事农牧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牧业发展重任,需进一 步提高经营管理素质。
四 、加快培育和发展青海省家庭农牧场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领,激发发展活力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要将发展家庭农牧场纳入“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使家庭农牧场的发展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计划、农业产业化布局规划相适应。二是制定各级示范性家庭农牧场评定标准。在引导规范发展家庭农牧场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一批示范性家庭农牧场;用政策和法律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注重培养提高农民创业的各种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农民具有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落实中央和省级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倾斜的政策, 完善各项优惠补贴办法,优化家庭农牧场发展环境。
(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采用贴息、补助等形式,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好的家庭农牧场重点给予奖励补助。二是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形式向家庭农牧场倾斜。
(三)优化服务指导,提升发展实力
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二是强化家庭农场经营者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经营家庭农场。三是健全流通环节。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