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根据邵阳市发改委《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发改综[2014]278号)文件精神,特编制《武冈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工作措施,全市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
1、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一是粮油作物持续丰收。2010年荣获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11—2013年,连续三年荣获湖南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市。2014年,预计全市粮食播面113.86万亩、总产50.08万吨。比2010年增加8.68万亩、4.48万吨。其中:水稻85.56万亩、38.89万吨;玉米19.31万亩、8.92万吨。油料作物播面14.84万亩、总产1.8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1.67万亩、0.26万吨。其中油菜12.2万亩、花生2.64万亩。二是经济作物稳步提高。脐橙、药材、特色水果面积稳定扩大,品质提升,产量、产值增加。2014年,全市脐橙8.5万亩、6.2万吨,比2010年增加2万亩、0.6万吨;小水果1.7万亩、1.8万吨,比2010年增加0.1万亩、0.3万吨;茶叶1.6万亩、540吨,与2010年基本持平;中药材3.6万亩、0.5万吨,比2010年增加1.2万亩、0.22万吨;三是蔬菜生产提质扩容。2014年,预计全市蔬菜14.65万亩、总产22.35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0.59万亩、3.51万吨。至2014年,全市建成城镇蔬菜基地6150亩,其中专业蔬菜基地4500亩,特色蔬菜基地1650亩,高档大棚蔬菜基地550。
2、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做文章,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年年荣获邵阳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2011年、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市)。一是订单基地巩固提高。农民专业协会与合作组织发展到167个,订单生产基地2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5万亩、饲料玉米18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20万亩。二是加工企业发展壮大。201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覆盖粮食、脐橙等9个产业,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2家、15家。三是品牌建设不断加强。“菁芗”牌大米等13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华鹏”卤菜等14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乡里妹”等4个商标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一是全力以赴争取农业项目。千方百计谋划争取国家农业投资项目,全面实施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清洁工程、耕地质量监测站、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等20个项目,总投资6000余万元。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种田水平。项目争取个数、项目资金到位、粮补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排名邵阳市第一。二是创办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2014年,完成了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规划编制申报工作。在邓元泰镇天心大垅及其周边丘陵山岗,新建武冈市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力争3年内成功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通过专家评审,我市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全省排名17位。三是打造国家级制种基地。2013年7月被评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加大了“筑巢引凤”力度,吸引了亚华、隆平高科、安徽荃银等13家大型制种企业落户武冈。2014年,在全国杂交制种面积压缩的情况下,种业公司在我市的制种面积达3.2万亩,比去年增加2000亩。建成了邓元泰镇山岚大垅2000亩全国第一个全程机械化杂交制种示范基地,8月25日,袁隆平院士亲临视察。
4、农产品安全状况良好。一是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围绕水稻、玉米、脐橙3大主导产业,共引进推广了水稻陆两优996、玉米正大999、脐橙纽荷尔等农作物新品种44个,推广水稻集中育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玉米宽窄行栽培等新技术28项。主导品种覆盖率达85%,良种覆盖率100%,主推技术覆盖率达95%。二是无公害技术全面推广。制订了蔬菜、优质稻、红薯、黄金葛、脐橙等5个无公害标准化栽培规程,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全市农作物无公害生产覆盖率达90%,订单基地无公害技术覆盖率100%。全市60.25万亩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加强了农产品例行监测和行政执法,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确保了市民消费安全。三是农资打假护农有成效。深入实施“放心农资下乡春风行动”活动,扎实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假劣农资产品和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在春、夏、秋季,对全市所有农资经营网点进行拉网式检查,加强农药监督管理。共查获假劣不合格农资产品120余吨,处案件145起,办结145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420余万元。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荣获2013—2015全省依法行政示范窗口单位。
5、乡镇农技站建设加强。一是全面完成农技站改革。2010年3月在省内率先完成了改革任务,全市新聘公益性农技员120名、经营性农技员80名,将公益性人员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人员,对落聘人员由财政负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并按月发放基本生活费,采取三年一聘、公益性岗位缺一补一,切实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二是全面加强农技站建设。2012年,以实施总投资460万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为契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82万元投入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共新建农技站站房14个、面积4200平方米,维修农技站站房7个、面积2100平方米,购置办公仪器设备1420台套、并按两名农技员一台的标准配备60台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条件,提升了乡镇农技站的服务效能。三是推进县级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了农技员管理机制,制订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培训制度,工作考评制度,推广责任制度,多元推广制度。以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平台,形成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模式,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被列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创建试点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2013年7月湖南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尚待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维护资金不到位,老化、失修需修复、重建。
2、农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生产方式的粗放、治理污染设施滞后等因素,我市农业环境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在畜禽排泄物、水产养殖废水未达标排放和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上。
3、农业实体带动能力有限。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设施差,人员少;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属于粗放型、传统型、低层次的加工,初级产品居多、精制产品比率小,带动力受限。
4、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隐患。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质量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追溯体系不成熟、静态监测存在盲点,农产品未经上市、出现质量问题难追究。
5、农业科技创新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通过全市农技干部的努力,我市农业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科技资金投入、农技队伍建设、创新能力突破,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很大空间。
三、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循环农业建设为主线,立足武冈农业实际,抓住武冈农业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全面提升武冈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打造特色明显,优势强劲的武冈特色农业产业带,形成生态化、精品化、休闲化的武冈农业新格局,建设好武冈市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打造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实现武冈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与县总体规划相统一,与土地规划、产业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相协调。坚持科技兴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农业体制创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生产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指导产业发展。
四、目标任务
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2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
1、粮油生产:到2020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面达到117.8万亩、51万吨。其中水稻83.5万亩、36.7万吨;旱粮34.3万亩、14.3万吨,其中玉米22万亩、10万吨。完成优质稻8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20万亩;完成超级稻40万亩;油料作物总播面18.5万亩、2.4万吨,其中优质油菜15万亩、1.65万吨。
2、经作生产:到2020年,建成湖南省著名的脐橙产业化示范区,优质脐橙20万亩,年总产量40万吨,其中优级果率80%以上;茶叶2万亩,建成万亩观光茶园。药材4万亩,其中黄金葛、金银花、黄桅子等草本药材2万亩,中药材生产加工总产值达10000万元。小水果2万亩,年产高档鲜食小水果2万吨,建成3-5个小水果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园。
3、蔬菜生产: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面16.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2万亩,城镇专业蔬菜基地面积7500亩,年产蔬菜26.7万吨,总产值5亿元,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以上,其中叶菜自给率达80%以上。食用菌年生产规模达35万平方米,产量达0.17万吨。
4、产业经营: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00家,其中规模企业10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30家、1亿元以上企业10家、5亿元以上企业5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2家、4家、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家。建成休闲农业园区20个,总面积5万亩,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精品项目5个。
五、产业布局
1、粮油产业:优质稻以西部平丘区的邓元泰、湾头桥、龙田等乡镇为中心,以及郝水河两岸的龙溪、安乐、头堂、荆竹、马坪等乡镇为重点,全市优质稻扩大到72万亩。玉米
以中部丘陵区的晏田、安乐、头堂、大甸等乡镇为中心,东部丘陵区的双牌、邓家铺、水浸坪、稠树塘等乡镇为重点,向西北平丘区的马坪、荆竹、湾头桥及东南丘陵区的司马冲、文坪等乡镇全面辐射,面积扩大到22万亩。“双低”油菜以郝水河两岸的龙溪、安乐、头堂、荆竹、马坪及东部丘陵区的邓家铺、水浸坪、稠树塘等乡镇为重点,全市“双低”油菜面积达到12万亩,花生以东部丘陵区的邓家铺、双牌等乡镇为重点,全市高油量花生面积达到4万亩。
2、蔬菜产业:城郊蔬菜主要分布在辕门口、迎春亭、水西门、法相岩及头堂、邓元泰、湾头桥、安乐、龙田、龙溪等乡镇办事处。发展反季节设施蔬菜和速生叶菜,建7500亩核心蔬菜基地,其中大棚蔬菜1000亩。外销及加工蔬菜主要分布在晏田、水浸坪、邓家铺、稠树塘、文坪、荆竹、马坪等乡镇,蔬菜种植品种有辣椒、茄子、豆角等。食用菌以龙溪、邓元泰为主,主要栽培香菇、木耳、杏鲍菇、金针菇、平菇、双胞蘑菇等。
3、脐橙产业:主要布局三片,一是以邓元泰大有作为场为中心的邓元泰、龙田、迎春亭等10万亩脐橙片,主要分布在凤溪、天心、渔塘、华塘、石盘、龙井、马鞍、新光等村;二是以云山山麓为依托的安乐、龙溪、文坪、司马冲等5万亩脐橙片,主要分布在长冲、安乐、大坪、龙田桥、塘田、黄泥、半岭、花园、川坪、南岳桥等村;三是沿郝水流域的头堂、荆竹、马坪等5万亩脐橙片,主要分布在二堂、栏马、景福亭、公堂、回马、金虎、滨江、富山等村。
4、茶叶产业:主要布局在邓元泰的潘家所、菜家塘、赤塘、国营武冈林场和文坪镇半山、联盟、花园、大甸茶场等沿云山东线山麓。
5、药材产业
以S219线的百里药材长廊为龙头,草本药材主要安排在安乐乡、晏田、水浸坪、邓家铺、司马冲、文坪等乡镇;木本药材以杜仲、厚朴为主,主要安排在双牌、邓家铺、水浸坪、晏田、稠树塘等乡镇。
六、保障措施
1、坚持用强劲的组织力量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成立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各涉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确保健康发展。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全责的责任制。建立各涉农部门和基层对口帮扶制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实行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实施责任化,定期进行督查考核。
2、坚持以农业项目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吃透国家强农惠农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项目扶持。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围绕产业特色和重点招商项目,面向知名度高的农业发达地区登门招商和驻点招商,寻求农业项目。组织农业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到省内外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带市场、带资金、带技术来我市创办现代农业项目。全力引进“三资”,注重突破外资,着眼日韩,突破港台。“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撑项目五个大类,即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农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具体项目有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湘南脐橙产业带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村清洁生产示范等20个重点项目。
3、坚持用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强化为农服务技术体系建设。研究出台政策,对基层为农服务体系加以调整、充实和提高,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农业体制不顺等问题,调动和发挥他们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的实施力度。推进高产、优质、生态技术普及化。三是认真实施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基地、农户、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4、坚持把加大投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向规模大、层次高、带动力强的农业项目倾斜,大力扶持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市财政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采取直接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扶持形式,支持现代农业的基地建设、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创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与国家、省、市对口部门对接,为现代农业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5、坚持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前提。继续强化土地流转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将土地流转与农业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流转土地尽量相对集中连片且处于交通便捷之处。各乡镇要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开辟现代农业创业园,鼓励农技人员、党员干部、种养能手进园创办现代农业项目。
6、坚持把强化服务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积极营造上下联动、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国土、环保、建设、供电、金融、农林、水产、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着力做好土地征用、环评论证、建设许可、施工用电、资金融通、证照审批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