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流转之后的土地都种上了什么?
据记者近日在河南多地的采访了解,农地流转至合作社、企业后,多数被用来种植经济作物。河南省农业厅人士也表示,近几年来河南农地流转提速,但是多数流转土地还是种上了经济作物。
保障粮食安全已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首,在土地流转非粮化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再添新的不确定因素。
本周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粮食安全问题将是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
土地流转后多数不种粮
随着政策对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支持,各地纷纷设立目标,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向规模化种植迈进。然而,农地集中流转后的“非粮化”现象值得警惕。
记者从河南省民权县出发,沿着211省道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直至豫鲁交界,三十多公里的沿途风景中满是平整的麦田,由于河南农村人口户数多,实际分到每家的承包地不过几亩左右。
河南民权县一位刘姓农民告诉记者,每斤小麦卖1.3元,收成好的时候种小麦一亩地能赚六七百元,家里总共六亩多地,靠小麦一年才四五千元钱。“面对一大家子要养活的人,如果当地种菜能形成规模有靠谱销路,我也会考虑种菜。”
“相比种粮,如果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可得800斤小麦的租金,人还能解放出去打工赚钱。”民权县顺河乡一位合作社理事长告诉记者,在河南民权,整村流转的例子并不少见。
但是这800斤小麦的租金是把双刃剑,对流转到土地的合作社和企业而言,种粮就不是那么合适的选择。“现在一亩地的流转租金在1000元左右,雇工价格每天20~40元,另外种子、农药、化肥都要钱。”上述合作社理事长说,“这么算下来,种铁棍山药、种梨、搞养殖,收益都会比种粮高。”
记者在河南民权县了解到,虽然流转的土地大多属于基本农田,但由于专业大户流转土地面积大,也因此高投入高风险,种粮积极性不高,流转的基本农田多数不再种粮。
粮食安全面临多重难题
事实上,土地流转非农化的现象早已引起关注,尤其是企业流转土地后就更不会种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此前在央视财经论坛上透露,从江苏调查的情况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种稻米的只占1%,“企业如果租农民的土地种粮食,一亩地东北租金800块钱,中部地区1000块钱,沿海1500块钱,企业就算再有本事,租农地种粮食也赚不到钱。”
由于中国粮食价格过低,如果企业种粮,加上人工成本生产资源等因素,种粮的利润还不够偿还贷款的利息,而农民的优势在于其不计报酬的人力成本。韩俊认为,企业种粮比不过农民。
并且,由于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出现后,内有不断扩张发展的压力,外有资本逐利的冲动,在种粮效益偏低的情况下,“非粮化”种植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今年初,农业部发布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7亿亩,其中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2800万亩,一些地区工商企业租地种粮食的只有6%。
目前,中央对企业流转土地后是否种粮没有严格要求,而是强调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只是要求防止企业进行非农化生产。
粮食自给率保持80%以上
社科院研究员张晓山告诉记者,种粮的经济效益低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集中后基于成本和盈利考虑的现实选择往往会倾向种植经济作物。
不过,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向记者表示,目前在整个农产品供给是过剩,农产品的比例为70%粮食30%经济作物,“这里存在一个平衡,种粮的资金少风险低收益稳定,而经济作物收益高但也伴随着高风险。”
有报道称,今年中央一号的核心内容将是保障粮食安全,并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做出调整,其中正在讨论的三项主要数据是,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国粮食总体自给率长期要保持在80%以上。这意味着此前95%的粮食自给率红线不再坚持。
“如果放开粮价,那么必然导致土地流转成本提高,最终传导到农产品市场上去,反使粮食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目前施行的 ‘托市价’、‘政策价’,又使市场的作用丧失”,张晓山认为,政府要调动农民和新型主体种粮的积极性,下一步要重点在粮食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探讨合理的农业补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