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武陵都市报
三十多年前,包产到户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幕。然而,“一年越过温饱线,多年没过富裕坎”,也成了困扰“三农”的大难题。
近些年来,全国农村以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春风,让昔日贫困的小山村的农民倍感欣喜,他们开始了“富裕坎”前的快速“助跑”。12月3日,在冬日的暖阳中,本报党组书记、社长,记者走进黔江区水田乡深切感受到了土地流转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勃勃生机。
传统种植收入微薄——土地闲置
村民在合作社务工
12月3日,记者走进水田乡大塘村5组,只见通过坡耕地改造的梯土一块块星罗棋布,喜色尽收眼底。以前的石旮旯地里如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蓝莓苗、枇杷苗,惹人喜爱。几十个农民正来回穿梭在地里,挖土的、锄草的,忙得热火朝天。
“在我们水田乡有这样一种说法,水田无水、水田无田。因此,农民只能靠种包谷、洋芋来填饱肚子,但想致富,根本没办法。因此,村里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在田地上花心思就少。”水田乡人大主席杨志民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实施以前,很多土地都撂荒了。
今年67岁的周翠银,可算得上是村里的“老革命”。
“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以前村子里穷,没大米吃,我们家的孩子都是吃包谷长大的。”周翠银说,以前村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只能靠种包谷、土豆勉强过日子。后来,大家思路拓宽了,开始把农田用来种蔬菜,但因为大家都是单家独户地干,不是愁卖,就是愁买,活没少做,钱却没多挣,甚至还要倒亏。
由于在家种庄稼,村民一年到头下来所有的收入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根本无法致富。后来,村民便开始纷纷外出务工,村里的田也渐渐被闲置了下来。
发展规模专业经营——土地“转”起来
经调查,发现农户有地不种是因为自家的地规模小,土地分散,加之缺乏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形不成规模,到城里卖不出好价钱,一年收入入不敷出。
为改变这种因土地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带来的产量小、收入低问题,水田乡政府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大户集中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自种、自销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让农民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收益。
“土地出租后,又回地里打工,不但没有种植风险,收入要比过去高好几倍。”村民滕素英高兴地说,前几年,她就将自己的2亩多土地租赁给当地的寿昌花卉苗木有限责任公司,每年除了可以领到每亩300元租金外,还被合作社雇用,每月收入有1000多元,今年她又将家里剩余的2亩多土地全部流转给了重庆江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自从村里引进了专业合作社后,村民流转土地或以土地入股,统一规划,把土地整理好了,原本几百亩无人愿种的田土现在成了‘抢手货’。”杨志民告诉记者。
“从去年开始,我就没出门打工了,土地全部流转给重庆江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然后在公司做点临工。这样,不但可以照顾家庭,每月还可挣1500多元。”村民董泽英告诉记者,“如果是自己种庄稼,一年到头所剩无几,现在把家里闲置的田土租出去,自己在合作社上班,日子越过越好了。”
流转一方土地——兴起一方产业
水田乡蓝莓基地
多赢的结果,让土地流转成蓬勃之势。“公司已经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了800多亩的土地,2011年引进的第一批500亩的蓝莓园已经在去年开始挂果,今年我又引进流转了300亩,现在第一期冬管已经结束,第二期土地平整也已经陆续展开。”重庆江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板郑冲吉告诉记者,他今年要完成新发展500亩的任务, 建成1000亩核心园,明年还计划带动当地农户发展2000亩。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记者看到连片的土地已翻整一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我们在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实现了流转土地双方的互惠双赢,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奔小康的信心。”郑冲吉感慨地说,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这三个鼓励,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他表示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郑冲吉流转的这800亩土地,只是黔江区流转土地,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的一个缩影。 “全区多措并举,重规范、强引导、兴产业,大力支持土地流转。”黔江区农委副主任李波说,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已流转土地19.09万亩,实现收益13.03亿元。尤为可喜的是,黔江区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布局,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土地流转的双促进、双提升,让富民产业在流转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结出了果。
流转一片土地,建设一个基地,崛起一个产业。近几年来,全区通过土地流转,已建成了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片、沙坝乡猕猴桃基地等一批在重庆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业产业综合示范点。成功打造烤烟、生猪两大国家级产业示范区和猕猴桃、丝绸、蔬菜三大出口基地,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化基地40余万亩,培育市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目前,黔江区已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流转一片土地,兴起一方产业”的目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效特色农业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黔江区三大功能区划分的明确,土地流转必将给传统骨干和新兴产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