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和制约北方旱地农业地区发展,主要是干旱,土壤贫瘠,土地承载力矛盾突出;受资源约束,诬经济结构单一,作物种类单调;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科学技朱平相对落后,加之政策和决策因素,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封闭警封闭状态,土地产出低而不稳,经济效益低,发展速度不快,且不平衡。
阻碍旱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四个:一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年际、季节间变率大自土壤供水难以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求;三是土壤肥力低,保力力差,土壤贫瘠肥力低,土壤板结,理化性质差,渗水、保水和蓄本困难,水分利用率低;四是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位下降快,土壤水爿利用难度大,土壤难以保持供作物吸收的稳定供水层。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时刻受到自然绸别是气候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农业生产上升过程中出现波鳓有时甚至是剧烈的波动。当气候条件优越时,先进的农业技术得焉充分发挥,产量大幅度上升,当出现不利的气候条件时,农业技术的发挥受到限制,产量会陡然下降。以山西为例,1990~1994年囊5年中,1993年粮食总产达到99.03亿千克,但1991年粮食总,只有74.24亿千克,相差24.79亿千克。显然,粮食总产年际间意动性大是旱地农业生产基本的特点。
(一)树立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许多调控措施都带有战略性、全I性,投资大,工程量也大,如农田基本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栽糊草,建设水库等一系列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的措施,都不髟朝一夕,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既要有长期性、战略性,又要有组织投资;既要搞好自然亚系统、社会亚系统和经济亚系统的建设,要注重三个亚系统的协调发展。要依据自然生态条件,做好自然生态亚系统的全面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社会亚系统中,要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将治理自亚系统变为社会的行动。
(二)建立旱地农业现代节水配套体系
实现北方旱地农业生产由被动适应逐步转变为主动调控,应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中心,形成工程、农艺、生物节水配套技术体系。
(三)培肥地力,改进施肥技术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肥是发挥水的增产:用的关键。北方旱地农业是水分不足,在现有降水条件下,约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瘠薄,肥力不足。因此,培肥地力,提高旱地作物生产的关键。培肥措施在重视有机肥的同时,增加肥投入,充分发挥化肥在增产中的关键作用。施肥技术水平的高,对旱地水分和肥料利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选用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
我国北方地区传统栽培的谷子、糜子、高粱、豆类、薯类等在旱地增产中显出优势,是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栽的耐旱作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发展,引进了一批耐旱作物种质资源,为耐旱育种提供了条件。北方旱地农业区,在生态区域多样性、海拔悬殊、气候类型复杂的条件下,形成具有早、中、晚的品种体系。特别是早熟品种,对气候的适应性更加灵活,可;有效地利用雨热条件。如养麦、糜黍、小谷子和小葵花等,在不同生态区都要建立与自己相适应的品种体系。
(五)现代化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体系
我国旱地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广大劳动人民在与干旱作斗争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在丘陵和坡耕地等旱区采取等高耕作、垄作、坑田、丰产沟种植,都有聚水保肥,提高水分利用率的功效。
(六)建立旱农技术决策支持系统
以旱地农田天然水、作物水、土壤水分动态及集流补灌系统为主线,进行不同旱农区水资源结构及合理利用途径的系统分析碉对不同旱农技术功能、效益、投资能力及协调性进行分析,提嘲同类型旱农区开发在数量、时空上的优化配置,形成不同类型铡区现代化技术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旱农生产的宏观决策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