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连续增产,为稳定物价、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面临库存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下跌等问题。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的库存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其中又以玉米为甚。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之下,对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已然进入战略规划。
粮食需要适度进口但不依赖进口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约12400亿斤,同比增长2.4%,连续3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实现“十二连增”。
与此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最新的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年粮食进口量为1.2477亿吨,约2500亿斤。按照进口粮占比计算,我国每约6斤粮食里就有1斤来自国外。
我国粮食究竟多了还是少了?
“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国外的粮食价格便宜,更有竞争力”。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举例介绍,去年,大豆在粮食中的进口总量最高,约达8000多万吨,粮食进口总量虽有增加,但占我国粮食总量比例仍然较小。“按照未来的总体规划,粮食需要适度进口但不依赖进口,粮食也不追求连年增产,但是必须保持稳定。”他说。
粮食丰收的同时却仍在大量进口?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相对于需求还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种调剂的大米、小麦和玉米,这部分需求必须通过进口来满足。”
再者,进口增多,并非是粮食不够吃,国内外粮食的巨大价差也导致了这一现象。据了解,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随着收购价的逐渐上涨,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跟着水涨船高。而近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却掉头向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逐渐高于国际市场。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
当前,储粮量已经逼近历史峰值,而庞大体量的粮食沉淀在国库之中,新粮难储、陈粮难出。
按照世界粮农组织的标准,库存消费比在17%—18%属于安全区域,即达到粮食的安全状态,而目前中国粮食库销比远高于这一水平。从供给一方看,这多出的粮食也可以被称为“需求”,但是并不是有效需求,而是多余库存。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员臧云鹏在接受人民财经采访时表示,造成中国粮食结构性过剩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中国粮食成本过高,使得低价洋粮可以长驱直入另一方面,中国价补合一的粮食补贴方式,造成收储价格无形中提升,而美国通过出口贷款担保+粮食出口捆绑外交政策的操作方式,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粮食,对中国收储粮食的顺价销售形成巨大的价格抑制作用。如此一来,国内的粮食就丧失了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