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腹地。吴起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县域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干流深切,支流密布。年平均无霜期146天。
一、气候
吴起县地处中纬度,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偏小,气候干旱,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1. 降水
县内降水量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貌等因素影响,各区存在一定差异。 根据吴起县金佛坪气象站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料,吴起县年平均气温7.8℃。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7.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1. 6℃);极端最低气温- 25.1℃,无霜期146天,最大冻土深度0.95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衡。
受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影响,降水量具有较明显的地理分带性。总体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但变化幅度小。
由于吴起县位于西北内陆高原,东南季风影响较弱,成为延安市的少雨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78. 3mm,而且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降水量区域分布特征具体如下:
(1)降水相对集中。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量为301. 7mm,约占全年62. 4%,其余九个月降水量仅为年总量的38%。
(2)年际变化大。1985年降水量为38年来观测较大值,达631. 4mm,而1987年全年降水量仅为270mm,相差2.3倍。
(3)多年降水量变化曲线显示,降水量变化具有一定周期性,一般小周期约为4~5年,大周期变化约在12年左右。
(4)同期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总的趋势由北而南,自西向东, 随地势的降低有增加的趋势。如西部和北部铁边城、王洼子、周湾、长城等乡镇,降水量多小于400mm,而同期中南部吴起、白豹两镇降水量则为450~ 483. 4mm。
1971~2008年,吴起县境内日降水量50mm以上的暴雨共出现40次,年平均1.2次。 7月份最多,共出现17次,频率为42.5%。总的来看,境内暴雨年平均频率不高,但强度较大,如1972年8月17日王洼子乡日降水量为107. 4mm,1977年7月5日白豹镇日降水量为149. 7mm,一天的降雨量接近一年的1/3。1969~ 2008年,县境内日降水100mm以上的暴雨除一次发生在西部王洼子乡外,其余三次都发生在中南部。
1971~ 2008年,境内共出现连阴雨26次,其中出现概率为一次的14年、二次的3年。连阴雨多发生在8~10月份,发生频率约占80 %,此时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
县内蒸发度在白于山两侧有所不同,北部高、南部低,大体变化于1200~2000mm之间。
吴起县年降水量分布图
2.气温及其他
吴起县气温区域性差异较明显,季节性气温差异大,昼夜温差较大。气温由地势较低的东南部向地势较高的西北逐渐降低,符合气温的高程分布规律。年平均气温为10. 6℃,极端最高气温39℃(1978年),极端最低气温-21C (1971年)。冬季严寒期达50~ 70天,平均气温在-8℃以下,形成季节性冻土,一般11月下旬开始冻结,平均最大冻结深度93cm,次年4月初开始解冻,此时为黄土崩塌、滑坡灾害的易发期。
吴起县年平均风速1.3 m/s,最大风速2m/s。年平均降水量465.1mm,蒸发量为1541. 7mm,为降雨量的3倍,相对湿度56%。
二、水文特征
县域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干流深切,支流密布。流域面积1km2以上的河流、沟溪有636条,其中流域面积1~ l0km2的河流、沟溪有516条,10~ 50km2的有93条,50~ 100km2的有33条,100km2以上的10条,总长3255. 96km,河网密度0.86km/km2。根据水文资料,吴起县多年地表径流量为1. 3576×108m3,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为0. 5438× 108m3,水资源总量1. 9014×108m3。以白于山为界可分为两大流域,白于山以北属无定河流域,白于山以南属洛河流域。
吴起县水系平面分布图
无定河仅有其源头石拐子川、八里庄沟、麻子沟等支沟位于县境内,河网密度0. 58km/km2,流域总面积410. 5km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1800×108m3,流速0. 57m3/s,对境内水文网的总体格局影响不大。
洛河为黄河的二级支流,是境内地表水文网的主体,境内绝大部分支流皆纳入其中。洛河流域在境内河网密度大,支毛沟呈树枝状展布,汇水面积大于1km2以上的沟谷密度达0.9km/km2。沟峁相对高差120~ 567m,支流沟道平均纵坡降在2. 5‰一9.13‰之间。除支毛沟外,大都切入基岩。境内河流流量小,含砂量普遍很高,据金佛坪站1963~1967年、1969~1970年和吴起站1980~2003年的观测,侵蚀模数最高达1. 84×104t/km2,一般暴雨后短期内即形成高浓度的泥石流,多酿成灾害。
洛河为过境河流,源于定边县王盘山乡,在凉水井村入吴起县境,即为乱石头川河,流至洛源街道办,汇头道川后南流即谓洛河,纳二道川、三道川、颗颗川、 白豹川等大小20多条支流后至金汤村出吴起县境,流域面积3388km2(吴起县内流域面积938. 8km2,流程150. 5k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776×108m3,平均径流量3. 73m3/s,1966年7月26日全县普降暴雨,洛河流量出现极值,达5930m3/s。
石拐子川源于白于山北麓,为无定河的主要支流,境内流长23. 6km,流域面积201. 9km2,平均径流量0. 2m3/s,除洛河外境内其余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河流概况见下表。
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主要支流概况
河流名称 |
长度/km |
流域面积/kn12 |
平均流量/-3.s-1 |
说明 |
头道川 |
83.4 |
1578.0 |
0. 54 |
洛河源头 |
二道川 |
47.9 |
374,7 |
0.3 |
汇入洛河 |
三道川 |
34.0 |
262 |
0. 09 |
汇入洛河 |
乱石头川 |
55.0 |
942 |
0. 32 |
汇入洛河 |
颗颗川 |
35.4 |
193 |
0.07 |
汇人乱石头川 |
宁赛川 |
47.6 |
529.2 |
0.18 |
汇入洛河 |
薛岔川 |
16.0 |
106.5 |
0. 04 |
汇入宁赛川 |
杨青川 |
24.5 |
132.9 |
0. 05 |
部分在志丹县 |
白豹川 |
36.5 |
405.3 |
0. 125 |
源于甘肃省华池县 |
区内河网密布,干流深切,冲沟极为发育,河床大多切入基岩,纵坡降大,河流枯水期与洪水期流量差异悬殊,河水含砂量高,且具暴涨暴落特征。七、 八、九三个月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2. 4%。由于区内黄土堆积深厚,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河流泥沙运移与暴雨密切相关,暴雨后地表径流夹带着大量泥沙,从坡面和支沟汇入河流,短期内即形成高含沙泥流,流水侵蚀活跃,谷坡、 沟坡崩塌、滑坡较普遍,而沟头溯源侵蚀及沟谷下切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境内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