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项目 > 种植项目

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区域介绍

2016年07月12日 14:02来源:点击量:0

双穗雀稗,又叫红拌根草、过江龙、游草、游水筋,禾本科雀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水旁、水沟边和水田边,近年来,随着稻田轻型、高产技术措施的推广,稻田免耕及干湿的田间管理,一些地区已逐步由田边向稻田田间发展,危害日趋严重。本文主要介绍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分布区域介绍。

(一)双穗雀稗在我国的大致分布

双穗雀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即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

1.根茎 具有地下横走根状茎和地上匍匐茎,可在地上、地下生长,茎秆直径2~3.2毫米,地上部分主茎长一般1~2米,水稻田间可达2~2.8米;地上茎略可直立,水稻田间地上茎直立部分的高度为0.8~1.2米,花枝高度为20—60厘米。茎上分节,节间长1~19厘米,一般6~15厘米;地上地下节上都可生芽并发育成新枝,基部节或地面节上着生不定根,节上披毛。 

2.叶 叶片扁平,质地较柔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6~21 厘米,宽3~10毫米;叶片表面略粗糙、背面光滑,叶缘粗糙;幼苗第一叶条状披针形,长2厘米,先端锐尖。叶鞘松弛,短于节间,背部具脊,叶鞘上部及叶片基部具有纤毛;叶舌膜质,长1~2.5毫米,三角状,无叶耳。 

3.花穗 总状花序2(3)枚,通常2枚呈指状“V”形排列于秆顶,长2~6厘米,穗轴宽1.5~L8毫米;小穗椭圆形,长3.O~ 3.5毫米、宽1. 3~1.5毫米,单独着生于穗轴上,成2~3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每枚花序上有小穗14~58粒,一般20~30粒。但仅有部分种子较饱满,且具较长休眠期。 

4.颖果 颖果椭圆形,种皮淡棕色或浅褐色,长2.0~2.5毫米、宽1. 0~1.2毫米。 

(三)双穗雀稗的生态特性

1.繁殖器官 双穗雀稗为夏季多年生游走型禾本科杂草,主要以地下根茎和地上匍匐茎繁殖,部分种子繁殖。根茎与匍匐茎既能快速蔓延,又有持久再生能力。 

2.生态环境 双穗雀稗根茎及匍匐茎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喜湿润、耐干旱,常生于水田、湿地、果园荒地、路边、沟渠、浅水等处。 

3.生长繁殖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月下旬至4月初茎芽开始萌发,6~8月份生长最快。

鄱阳湖区3月中旬开始从地下根茎或地上匍匐茎的节上萌发新芽、生出新苗,稻田内双穗雀稗萌芽出苗根茎泥层深度一般在1~2厘米,部分可达3~4厘米;路边及早地萌芽出苗根茎土层深度一般在2~5厘米,部分萌芽根茎可深达10~12厘米。4~10月份地上、地下的匍匐茎在节上长出分枝,有一次分枝、二次分枝;5~9月份生长极快,产生大量分枝,生长季内地上匍匐茎生长速度每天0.6~1.5厘米,单株茎(枝)新增分枝每天0. 4~0.8个;6月上旬至10月份开花,花期长,少部分能结实,但大多数种子不饱满;生长繁殖对外界温度范围要求较宽,一 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可进行,至11月下旬仍能生长茂绿,12月中旬开始枯黄;1株根茎一般具30~40个节,多的可达70~80个,每个节上有1~3个芽,都可长成新枝。

稻田双穗雀稗单株茎部分枝(长成主茎苗)一般为4~l3个, 单株鲜重一般为30~150克,重的可高达400克以上,繁殖力极强,蔓延迅速,很易形成群落。稻田双穗雀稗在水稻群体小时,主茎萌发后平卧地面伸长,当水稻群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圆秆拔节初期)后,匍匐茎的先端依附稻秆而上迅速生长,与水稻争光、争肥、 争空间,恶化水稻群体环境,地上直立茎常高一于水稻株高,发生严重的田块常造成只见双穗雀稗难见稻的草荒景象。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