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李克强总理在有关城镇化的系列讲话中反复指出,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论断,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上述论述揭示了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从国际经验教训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城市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产业革命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革命促进制造业活动向城市集聚,也推进了城市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吸纳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而在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爆炸式涌入城市,但由于大部分城市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缺乏强大的实体产业支撑,吸纳人口就业能力有限,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成为城市“边缘群体”。
因此,产业发展是支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内生动力,是解决城镇就业创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解决不好产业和就业问题,就会引发“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当坚持城镇发展和产业发展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在提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同时切实提高非农就业比例。
在产业体系建设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构建彰显城镇经济特色、结构优化、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具体的战术上,一是强化工业发展对城镇就业的重要支撑作用,既要重视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又要顺应“新工业革命”浪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强化服务业发展对城镇就业的突出作用,服务业是城镇就业的最大容纳器,顺应“服务业革命”、“服务经济时代来临”趋势,把推进城镇化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强化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主要是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支撑、劳动力和土地要素支撑、消费市场支撑。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因素,重视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一是引导产业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布局,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引导工业向城镇、园区集中,促进企业集聚发展;三是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接地就近转移就业。
(作者系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