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土地市场

重庆"包产到户"第一村:让土地流转成发展新动力

2013年12月02日 11:15来源:点击量:0

来源:华龙网

    你们知道现在农村是什么人在种田吗?

  11月29日,重庆长寿区葛兰镇南中村,53岁的村民黄国全和记者谈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时,提出这个问题。

  然后,他又自问自答:过去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也就是妇女、儿童、老人。现在,只剩“六一九九部队”了,因为年轻妇女绝大多数也出去打工了。老人、小孩忙不过来,好田好地都撂荒了!

  虽然在10天前的村级换届选举中,黄国全已将扛在肩上20多年的支书担子交给35岁的徐相飞,但全村200多亩撂荒地却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所以,他认为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是抓住了发展的要害。

  早在1979年,南中村便秘密进行了“包产到户”,生产力解放得早,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也最早被调动。但记者采访发现,在“包产到户”34年后的今天,南中村却因为土地流转迟滞,经济缺乏活力。

  “土地流转是大方向,不仅能够促进规模经营,还有利于推广机械化、节省劳力,这是我们的‘短板’,必须攻克。”新上任的村支书徐相飞信誓旦旦。

  分散经营困扰南中村发展

  卸任前的黄国全,在全市8000多名村支书中显得比较特殊:他的名字常常见诸报端,也经常接受电视台采访。但这份荣耀,更多地是因为他已故的父亲。

  黄金炉,黄国全之父,南中村“包产到户”的发起者。

  1978年底,赤脚医生黄金炉走马上任,出任长寿县葛兰区葛兰乡八一大队(南中村前身)十三生产队队长。翌年,经过仔细思考,他冒着风险做出决定,将土地包给农民,当年十三生产队平均亩产便达650斤以上;1980年,葛兰区推广了这种方式,80%的旱地“包产到户”,所有水田责任到人,当年亩均增产200斤以上。

  “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就这一步,南中村就越过了温饱线并开始憧憬增收致富

  但走向富裕之路却如此艰难。

  单个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很快暴露:它不仅产出低,不利于推广机械化,并且抗风险能力极弱,在市场面前,很难保证持续增收。

  具体到南中村,该村4100余村民,耕地约2600亩,人均耕地只有6分多一点。以一家3.5人计算,每户两亩耕地,每年种稻谷所得不过2000多元,刨除种子、肥料等支出后,净赚不足500元,如果把劳动力支出算在内,则刚刚维持收支平衡,也就是没有收益。

  因此,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不过2000人左右,还是没有多少劳动力的老人与小孩,这直接导致了撂荒地的出现:据统计,南中村有200多亩地撂荒,约占全村耕地10%,高出全镇平均水平一倍。

  分散经营,成为困扰南中村发展的关键,时至今日,这个重庆“包产到户”第一村的土地流转不过200余亩,以水稻和柑橘为主的种植业仍十分零散,没有一个大户。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