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住建厅负责人看来,厚厚一本《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满足人的需求?让人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安得了家……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是《规划》的最大特色。
与此同时,我省城镇化发展基础偏弱。如何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走符合四川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规划》指明了方向。
进得了城!
全面放开成都之外城镇落户限制,教育、卫生、社保、就业同权
《规划》提出严控成都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同时,全面放开其他城镇落户限制。“一纸户口背后是同等权利的享有,是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的前提。”省住建厅规划处处长陈涛说。
《规划》提出将统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和市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力争到2020年,农业转移人口随迁适龄子女均能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90%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我省将建立健全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学籍转接。同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参加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就得了业!
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
有产业才能吸纳就业。但目前我省产业布局与四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建设发展协调不够,对城镇化带动作用不够。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在提出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形成富有四川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就业最大容纳器”,不过2014年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我省提出将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成都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加快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同时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
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我省将给各类产业园区纳入城镇规划统一管理,统筹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
安得了家!
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推进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
已经在城市里居住了,但是居住条件差,怎么解决?
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仍将是我省的大手笔!《规划》提出我省将持续推进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做好百姓安居工程建设。2014年到2018年,我省将开工改造各类危旧房棚户区156万户,2020年底前基本完工。
针对不同住房消费能力,我省建立完善由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和商品房构成的住房保障和公用体系。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将取消户籍限制,我省农民工和本地户籍居民将同等待遇申请和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全面推行安置住房质量责任终身制,加大质量安全追责力度。
在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质量方面,省城乡规划专家库专家、西南交大建筑学院教授赵炜认为强调规划引领是亮点。《规划》提出,将探索设立城市总规划师制度,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而且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
人往哪里走?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人往哪里走,哪些区域是主要的承载地?
根据主体功能区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规划》提出我省将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
赵炜认为这样的布局充分考虑了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区域各有侧重且协调发展。其中《规划》提出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成都重在提质升位、转型发展,川南城市群要构建多中心城市群空间形态,川东北城市群要构建开放型网络状城市群空间形态,攀西城市群要构建点轴状城市群空间形态。匹配川西北生态承载力,《规划》提出以康定和马尔康市为中心,构建点状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另外,《规划》特别强调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将其打造成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规划》强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成都特大城市和四川天府新区为核心,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形态适宜、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
城乡如何一体化?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怎么做到城乡一体?我省将强化“多规合一”的县(市)域全域规划,实现一个县(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推动县、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据介绍,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房城乡建设部4部委确定在我省绵竹市、宜宾市南溪区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我省也初步选择在中江县、南江县开展省级试点,第二批还将有8个县(市)试点。一体化的发展意味着要素需要自由流动。我省将推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推动人力资源、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另外,我省还将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体制,推进行政区划和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通过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