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一词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它定义为“乡村旅游”。在我国,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大众消费的一大卖点,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农家乐作为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新兴的旅游方式,像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黄金周”假期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人的梦想生活方式,随即农家乐的开发和旅游骤然升温。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人们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
农家乐的内涵
农家乐是指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林、牧、渔业等资源优势,为消费者提供餐饮住宿、劳动体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服务的一种旅游经营活动。
农家乐旅游可以使游客身心放松、愉悦精神,不仅可以赏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农家果、干农家活、品农家乐,从而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更是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城乡协调发展现象,备受人们欢迎。
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凸现了市场经济沟通城乡社会的神奇力量。农家乐是“农”字当头,以“农”统领,若是抽掉了“农”字,也就砍断了农家乐的根。“农”字的外延可以做多重分析,从“三农”视角看,它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从广义的业态看,它既包括农、林、 牧、渔等多种传统涉农产业,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会展等多种现代农业类型。源于我国农耕文化的农家乐具有原生、原创性文化的可贵品质,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农家乐突出表现为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
(一)以“农”为根
发展农家乐应该以农为根,特别是以农民为根。它的业主是农民,主业是农业,农民以自住房屋为基础,投资经营管理,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等服务。脱离农字本源的农家乐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难以坚固。以农为根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自然人文环境,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下功夫。以农为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吃”农家味 农家乐各景点在餐饮方面应当说各有特色,总的是突出农家风味,本着让游客品尝到当地的特产又无污染的可口饭菜为宗旨来制作农家菜。无论游客想吃到什么口味的农家饭菜,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那一款。我国农村中的传统饮食文化丰厚,各地美食层出不穷,有的地方还能根据自身的饮食待客之道进行经营,更为农家乐增添了一份特色。
2.“住”农家院 真正的农家乐不仅仅是单纯的住土炕或者简单的观风景,而是能够让游客在夜间休息的时候,由心地体会到虫叫蛙鸣的天地之声,呼吸到泥香草清的自然之味,与天地融为一体。
3.“游”农村景 能够让游客大处观郊区田园风光、自然山色,小处看农户居家生活,体验农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之劳作。
农家乐以“农”而立,“农”字底下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经营农家乐旅游的农户,一般具有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优势。或依山傍水,或竹林幽幽,或花果飘香,清香幽静,小桥流水,绿野成片,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身心舒畅之感,如置身世外桃源。
农家乐要强化自身特色意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掘特色,发展特色产品、特色餐饮、特色服务,真正形成游、食、住、行、购、娱一体的特色产业链,用农家独有的特色来吸引游客。只有抓住了农家乐的独特性特征,才能形成农家乐的千百张面孔。
4.“娱”农事乐 以农为根,让游客娱在农上,体验到跟自己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经历,让其享受其中,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农家资源,又能让游客满意消费。
农家乐重在参与,除了能让游客欣赏到整个民俗表演的过程外,还能让游客参与到一些当地的民俗表演中,如舞龙、跳舞、踩水车、推碾推磨等活动。在“农家人”的指导下,用自己春出的米、自己网来的鱼、自己铲来的菜、自己宰杀的鸡,烧制出一桌美味的农家菜。还可参与一些互动项目,如跟随乡村老艺人学编竹篮,跟农妇学春米,跟老农学插秧收割,跟果农学摘果整枝,跟织娘学纺纱织布,跟村姑学栽苗培植等。这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可让游客获得新的感受和得到休闲的乐趣,还可增长见识,达到怡情益智的效果。
(二)以“家”为形
农家乐应该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家庭的形态,使其经营规模适度。不要贪大求洋,而是发展特色,把农家乐的品牌做精,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的品位。
(三)以“乐”为魂
如今很多农家乐提供的游乐项目千篇一律,大多数游客在农家乐中的“乐”基本停留在唱歌、吃饭上,这完全背离了农家乐的原始初衷和本质含义。农家乐旅游的本质是展示农家生活方式,只有保存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农家乐。
相关阅读:
广西农家乐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DB 45/T 1163—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