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创新思路,积极进取,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近几年来难得的好的发展势头。1—6月份,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6l亿元,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543元,同比增加232元,增长17.7%。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认识,转变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思路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我市充分抓住国家政策好,农产品价格上扬的有利时机,着重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我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而全市92.78万从业人员中,农村劳动力达63.26万人,占68.2%。因此,首先要夯实农业这个基础,把它作为实现全市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来抓,作为解决农民温饱、实现农民奔小康目标的关键来抓。二是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必须继续坚持在加快结构调整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抓好结构调整工作。三是处理好农业内部挖潜与农业外部拓展的关系。一方面做好内部挖潜的文章;另一方面努力把外部拓展的文章做好。千方百计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把本地的农产品、劳动力推出去。
把握重点,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市的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我市充分抓住取消农业特产税和降低农业税率的机遇,把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引导到调整农业结构上来,重点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在粮食生产方面,农民人均获得现金收入26.7元,同比增长4.1倍;在畜牧业方面,农民人均获得现金收入131.7元,同比增长122.8%;商品蔬菜和花卉苗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大为提高。
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积极引导农民走出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特别是加快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坚持以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脱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三是抓好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积极搞好农村土地流转本着“依法、自愿、规范”的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土地向能人、大户集中,向基地业主集中。在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时,积极采取转包、委托流转、股份合作和“反租倒包”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通过抓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是严格按照中央政策,做好农业税降点工作。我市按照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的要求,整个农业税下调了43%。二是抓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三是继续做好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涉农收费公开制、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等,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各县区根据自身条件,搞好抓点示范工作,将乡村的整体建设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三是坚持把各级每年新增加的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进一步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改善农民医疗条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体系,构建服务“三农”工作的新格局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一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治网络建设、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和农业科技工作队伍建设。二是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流通服务实体,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把农产品流通服务办成一个大产业。三是完善贫困地区造血体系。坚持走开放式扶贫的路子,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做好以点带面的推动工作。四是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市县区在五年内每年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增幅不低于10%;每年将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20%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农村信贷资金在2003年的基础上增长20%以上,农业银行等商业金融服务机构要扩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