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土地蓝皮书: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发展报告(2015-2016)》,蓝皮书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积极推行,我国“三农”领域融资贷款已有明显增长。但农业发展仍有巨大的资金需求有待满足,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还面临三大阻碍。
土地评价体系、农村保障体系、市场流动性成三大阻碍
首先是我国尚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分级评价体系,由于各地区土地差异大,评价标准不一,导致金融机构不愿直接介入。
其次是农村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农地抵押政策虽然已经出台,但很多农民心存疑虑,原因在于在现有的农村保障体系下,土地几乎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保障。
而在土地交易市场方面,标准化、流动性更强的土地流转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才能保证农村土地的变现效率,从而使风险可控。
“农村土地市场+互联网+金融”有望破解难题
前两大问题随着我国信用评价体系和农村保障体系的健全,真正惠及农民的政策和制度将逐步稳健推动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和繁荣。
而对于土地交易市场面临的问题,蓝皮书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期,各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本就呈上升态势,须严控风险。而农村土地又是融资的新兴领域,金融机构若不借助各类机构,即使获得土地也很难变现。”
要解决这一问题,蓝皮书对“农村土地市场+互联网金融”表示看好。书中提出,2015年,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鼓励市场主体开展农村土地市场金融创新,鼓励“互联网+”在服务“三农”中的实践,催生了一大批“互联网+农村土地市场”服务平台,为解决农村金融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系统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