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经济学家,无论你在种田还是从商,买菜还是购车,或多或少用到了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选择原理
由于社会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尽管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不同决策主体做出的决策不尽相同,但均需要考虑三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在资源稀缺性普遍存在的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必然意味着生产其他商品机会的减少,这就要做出权衡取舍。对于个人来说,是种玉米还是种大豆,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经济学研究的是研究如何选择更有利。
二、机会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是指把同一时间和资源用做某项用途时失去用做另一用途的产出价值。资源的稀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资金的短缺、人力的短缺、物力的短缺、时间的短缺等。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决策和选择,就意味着会发生机会成本。
三、边际原理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将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或者我们将边际解释为多(额外)增加的一个单位。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强调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边际原理表明,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增量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的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四、激励原理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即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于制定政策的人来说,激励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是重要的。政策往往改变了人们的行动成本或收益。不同的政策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产生不同的行为与行为结果。
五、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又称交换(贸易)原理,是指交易能使双方受益。贸易促使人们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受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得更好,而不能认为贸易像体育比赛一样,一方赢另一方输,应该是双赢的结局。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六、市场机制原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是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他们的决策。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出售什么时关注价格,因此,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结果。忍受贫困的生活。
七、政府适度干预原理
显然,市场是配置资源最好的一种方式,但它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失灵主要是由于外部性及市场垄断造成的。这时,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以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同事,促进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
八、生产率原理
所谓生产率是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出的物品和劳务量。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大量物品与提供劳务的国家,其人民则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反之,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则忍受贫困的生活。
九、通货膨胀原理
国家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货币量的迅速增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和生产率的大幅度下降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运行往往出现各类失衡和失调现象,通货膨胀是其中危害最大的一种形式。它不仅降低公众的生活水平,而且导致经济运行的紊乱,是“公众的头号敌人”,因此,各个国家几乎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十、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交替原理
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人口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种交替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过慢。由于价格在短期中是黏性的,而各种政府政策都具有不同于长期效应的短期效应。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虽是暂时的,但可以持续数年之久。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对理解经济活动中的许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