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参考报
当年蜚声中外的大包干发源地,“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近年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后转包、转租招商引资,以期借工商资本“入农”带动经济迈入“富裕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记者调查发现,在小岗村土地“化零为整”过程中,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如企业经营的土地出现大面积抛荒与闲置,行政力量过多介入致使流转中部分农民权益受损,引发当地群众的不满和质疑。业内人士认为,亟须从政策层面完善土地流转的限制性政策和退出机制,从而避免新一轮土地集中过程中出现的“新圈地运动”。
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土地流转提速
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大规模进入,小岗村土地流转进入新阶段,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小岗村1.9万亩耕地的土地流转率达到44.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已转包的8400亩土地绝大部分交由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
目前进入的企业主要包括:美国G L G集团(糖业加工;一次性买断500亩,实际流转1000亩)、广东从玉菜业(蔬菜种植;一次性买断260亩,实际流转1300亩)、普朗特(农业观光;流转500亩)、金小岗(种植蓝莓、大樱桃、观光旅游;流转1300亩)、鸿浩公司(种植黄花梨;流转780亩)、天津宝迪(种猪养殖;流转600亩)以及凤阳县的小岗面业(流转500亩)等。
这些企业大多是2009年以后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从玉菜业小岗公司董事长曹勇说,2008年他作为从玉发展项目的选址负责人到小岗做过短暂考察,因考虑到当地缺水而放弃落户小岗村的打算。但当时县里一位主要领导热情地从安徽追到广东,并让水文局出示一摞文字材料证明小岗的地下水可用于蔬菜生产灌溉。从玉菜业最终决定在小岗发展。
小岗村“村两委”是土地流转、引资入农的积极推动者。小岗村村委会副书记余谦坦言,“对于土地流转,村集体一开始的态度就是为了让招商项目能落地,属于先有项目后有地,被动式去搞土地流转;然而现在则开始积极作为、主动介入,即先把土地流转集中,再找项目结合在一起。”
记者经调查发现,这七八家企业进入小岗“务农”目的有较大差异:一类是“带着情怀”搞农业,如G LG集团投资者是一名美国华裔,为乡村发展而落户于此。二是带着“淘金梦”搞农业,如金小岗流转了1300亩土地,种植美国大樱桃、蓝莓等高价值农产品,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开始显出效益。三是“有名无实”搞农业。有的企业进来“拿地”后多年不务农,却不断申报政府项目资金;有的企业名曰种果树,土地却长期半抛荒,并申请财政部门特色种植奖励项目资金。当地一些干部、农民向记者反映,“小岗是一个名气大比较容易申请到项目的地方,从名目繁多的惠农项目资金中分一杯羹也是他们的目的。”
“圈而不用”致农田抛荒闲置
记者获悉,2009年以来,小岗村招商引资的7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因为“市场定位不准 ” 、 “ 缺 水 ” 等 各 类 原 因 导 致 “ 经 营 不善”,租用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抛荒或半抛荒状况。
记者调查发现,小岗村被企业流转的数千亩土地中,有不少经营情况令人忧虑。一是有的企业长期“圈而不用”,导致大量耕地被长期闲置或抛荒;二是处于半抛荒状态,地里虽然种上林木,但早已是长久无人问津;三是“反租倒包”,如从玉菜业约800亩耕地在抛荒几年后,以400元每亩的价格租给邻村一家面业公司;G L G集团以100元每亩的价格将200多亩土地倒包给当地村民种植甜叶菊;四是部分被流转的土地直接被企业用作建设用地。
在通往小岗的道路旁有一处闲置土地特别引人注目,这块土地属于广东从玉菜业。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曾许诺来此从事蔬菜种植,但村民反映“多年没见种出一棵菜”。村民周多妹指着周围的土地说,“几百亩地荒了好几年,草都长的唬人。哪里是什么‘从玉菜业’,‘从玉草业’还差不多!”
“一夜之间,多家企业来小岗租地,租地面积一家比一家多,小岗村民以为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严俊昌和另一位大包干带头人严美昌说,然而不久后村民发现,企业流转的土地,很多都在“晒太阳”,有的闲置了好几年,“从玉菜业租地一千多亩,几年没见种过一棵菜。”对此,从玉菜业小岗公司董事长曹勇解释称,项目建成之后发现缺水仍是“最致命”的制约。
在远离主干道的偏远地段,企业流转后的土地 抛 荒 和 半 抛 荒 状 况 也 较 为 严 重 。 在 村 民 带 领下,记者来到小岗“友谊大道”尽头,一片约200亩的抛荒地已经长满荒草,随后又看到,鸿浩公司流转的500亩黄花梨项目土地上,有的树苗已经一米多高了还没有移栽,有的地方则出现又高又密的荒草。
眼见一些土地被抛荒闲置,小岗村民十分痛心。“如果企业种的比农民好,咱欣慰,如果种的还不如农民,甚至撂荒,那让人反感。”小岗村民严立田坐在自家被抛荒的地头上心疼地淌眼泪。有些农户开始偷偷私种,但被发现之后,种的麦子被直接毁掉,小岗村民一度为此到县里上访。
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说,“地都荒了,农民虽然拿到钱,但全国都像小岗这样,国家不就危险了?”
警惕流转“走样”侵犯农民权益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发现,在加速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侵害农民权益的流转“走样”现象,亟须引起重视。
现象一:出现“以租代征”苗头,农民存失地风险。
在小岗村民与村集体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中,都有一条“未经县里同意”的条款:“若遇国家或地方建设需要,征用或征收该块土地时,甲乙双方应无条件服从”。凤阳县农委相关人士表示,上述流转合同中的条款并没有备案,“应该说不合理”。村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条“钓鱼”条款,“村里先把你的地流转了,租几年说要征,你就得无条件服从”。《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小岗村大严村民小组、小严村民小组,被征地超过承包面积一半的农户占到六七成,全村一次性买断近千亩。一开始有些农民觉得“可以搞点钱花”,但等其意识到面临的后顾之忧时,已经永远失去了土地。
52岁的村民吴广发说,“原来几十亩地,现在还剩下二三亩,只够口粮。按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安置政策,要到60岁以后,才有每月150元的补助。我们夫妻俩还有这么多年才能拿那么点补助,你把我的土地弄过去了,我去干啥?”
现象二:“打包租地”“搭车征地”,需求不足流转率“虚高”。
在小岗村,镇、村代替农民与承租土地方签订合同,流转主体错位,形成暗箱操作空间,加之村委会“打包”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搭车征地”现象存在。G L G小岗村天然零卡产业发展部部长方照透露,在G LG项目征地过程中,村委会“以项目名义征地1000亩,实际给我们用地500亩”。不少村民反映,不理解村里为啥从农民手中流转那么多地,流转征走后一些地也一直闲着,不知道做什么用,村民不断申请村里公开土地流转、征收之后的去向,但一直没得到答复,甚至被斥为“窃取村里的秘密”。
现象三:违背农民意愿强迫离开土地。
不少村民提到当地曾强制农民签订流转或征地协议。一位村民向记者出示的征地协议显示,对于村里要征用的土地,同意签字面积按4.99亩补偿,如果不签字通过强制手段,就按4.074亩补偿,两种算法形成变相强迫。
小岗村民韩庆红反映,他家共有16亩多承包地,从2006年开始,因为修建大包干纪念馆、G LG集团征地,陆续失去土地。今年村委会再向他征地4亩多,征地协议还没签,但地里即将成熟的小麦已经被强行铲掉。
截至记者发稿时,小岗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上述土地流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教训,他们今后将更加慎重对待土地流转。据介绍,目前,凤阳县已经成立专门工作组,调查土地流转和相关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