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桂林日报
时下尽管寒露已过,而兴安县崔家乡高泽村委毛家坪村内仍然是一派生机盎然——— 一株株甜玉米挺立,拖拉机收割机“火力全开”,在田间穿梭往来。不见忙碌的身影,但见喜笑颜开的村民。田埂上,村民们互相问候着:“今年收成蛮好吧?”“刚收到了1000块的‘月饼钱’,年底等着分红咧!”
“崔家乡有两大怪,农时不忙把孩带,有田不种赚外快。”自2011年率先在全县搞起了土地流转,崔家乡出现了此等“怪事”。而就在去年,崔家乡高泽村近400户村民平均每户增收了上万元,让邻村村民羡慕不已。
土地流转其实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04年国家出台《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后,沿海一线城市便搞起了试点。在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种种好处后,崔家乡的党员们跃跃欲试。80后唐新全便是最初的“领头羊”。2009年,唐新全放弃了县城里的种子店铺回到崔家乡,打算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村里的田地虽多,但由于种植和管理不当,荒的也多。2010年,一场南方黑条矮缩病袭来,田地绝收,村民们更加没有了种粮的积极性。面对着荒田,崔家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村民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唐新全也搞起了土地流转。
然而,要靠田吃饭的农民交出土地使用权远比想象中难得多。面对不理解,唐新全和乡干部一起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贴宣传海报、讲土地流转的好处,慢慢消除村民们对土地流转的顾虑。在一番动员后,乡里有近400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由唐新全承包,每年按各家各户租赁土地面积予以分红。
在唐新全的带动下,村民唐兴仁、文教书等几个有种植管理经验、经济实力较好的专业户也纷纷加入“包地”的行列,搞起了各种种植。截至目前,全乡土地流转面积达2030亩,1000多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
土地流转不仅让2000多亩田地得到了统一管理,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让一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从单一的种植模式中解放了出来。过去,村民们一年到头都在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少有闲时。如今,把土地承包给专业大户后,村民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养养鸡鸭、打理农舍,再搞些副业,经济渠道不再单一。除了阶段性的分红,农忙时节,有精力的农民还可以帮专业大户打打下手,能领到数百元至几千元不等的“劳务费”。
村民唐勤权明显感受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在搞土地流转前,唐勤权在外打工,一个月赚点辛苦钱。而现在他将自己的田地租了出去,由于自己有专业知识,被专业户聘为技术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田地,除了分红外,每个月还能拿几千元的“工资”。“现在大家都不再想着跑出去打工了,村里20多个壮年劳动力都在家,这在农村还是蛮少见的。”唐勤权说。
在尝到甜头后,崔家乡有了更大胆的计划——— 建立“党员+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发动更多党员干部承包土地的基础上,成立合作社让农民入股,引导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如今,甜玉米合作社、马铃薯合作社已经挂牌成立,初步形成了“种销一条龙,抱团闯市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