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昨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主办的时事报告会上表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筹资,但原有的靠卖地筹集资金的方法无法继续使用,因为土地的数量有限。
筹集资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据厉以宁的调研,一个普通小县城的农民工要转为城市居民,公共开支高达10万元,而这个水平要低于全国平均数,有统计显示,全国平均的农民工市民化公共开支需要13万元。
厉以宁认为,解决钱的问题首先是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现在的分税比例是1994年确定的,还只是划分到省一级,省一级以下的比例依靠讨价还价来确定,很不规范。”
与此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城镇化筹集资金的成功经验。厉以宁说,欧美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不大,因为欧洲的城镇化在19世纪已经定型,美国城镇化是20世纪定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城镇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较快,时间离现在较近,可供中国参考。
据厉以宁介绍,这些国家的城镇化主要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了城市公共建设基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出资搭建架构,然后发行公共投资基金,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公众可以参与认购。投资基金坚持市场化运作,非常透明,可以转让和分红,所以效果很好。
他指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要走老城区、新城区和新社区相结合的方式,农民不仅要进入新老城区,更重要的是要进入新社区。所谓新社区,就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坚持公共服务到位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用社区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我们当前的大问题是农村土地确权,正在农村兴起的这次大改革,是新农村改革的起点。”厉以宁介绍,去年在浙江部分地区调研,当地的土地确权进行得较早,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非常明显。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厉以宁认为,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一次分配上,因为第一次分配是在市场的基础上进行。他说,中国要在土地上进行收入的第一次分配,有四个理由:一是如果农民没有土地财产,就没有财产性收入,收入无法提高;二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劳资双方地位不对称,农民工维权难;三是农民个体经营比较弱势,需要通过农民合作社壮大力量;四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地区需要加强。
厉以宁表示,在重视一次分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二次分配。二次分配的重点应该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人的城镇化是最主要的,这关系到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人的城镇化主要解决生活质量问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对城市发展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