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以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玉米秸秆还田为实验样本,发现施肥和玉米秸秆还田的不同模式,将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不同影响。
实验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场进行,土壤为中壤质潮褐土,试验期为1999年9月至2001年9月。
实验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施肥和玉米秸秆还田的模式:CK,NPK; T1,NIPK+玉米秸(调C/N为15:1);T2, N2PK+玉米秸秆(调C/N为25:1);T3,N3PK+玉米秸(调C/N为35:1);T4,N2PK+玉米秸十促腐剂(调C/N为25:1); T5,N3PK+玉米秸+促腐剂(调C/N为35:1)。秸秆用量4500千克/公顷(风干重),秸秆和促腐剂于每年小麦播种前施人。玉米秸秆切短后施用,长度为3~4厘米,小麦播种前均匀撒施于地表,将调节秸秆C/N所用氮肥及促腐剂布撒于秸秆之上后耕翻。
实验结果显示,在还田处理中,未配施促腐剂3个处理间酶活性相近,配施促腐剂的2个处理间也较接近,但配施菌剂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高于未施菌处理。表明秋施玉米秸秆,在调节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玉米秸秆不同C/N对土壤这4种酶活性的影响没有差异,配施促腐剂能够增强土壤酶活性。
至玉米收获期,秸秆直接还田完成1个周期,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未配施促腐剂的3个还田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 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5.6%~27. 7%、 48. 8%~50. 70/、51. 7%~53. 5%、12. 126~19. 7%,配施促腐剂的2个还田处理土壤4种酶活性则分别增加了33.6%~ 34. 9%、57. 3%~58. 0%、60. 2%~62.1%、22. 7%~2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