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围绕基础教育公平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有人提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他们的下一代却很难享受到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有什么举措或者计划?”对于随迁子女人学的问题,让我们看看刘部长以及专家们是怎么说的。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
刘利民表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客观现象。长期以来,国家实行并完善“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今年1月1日《居住证暂行条例》施行,我们将推动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完善措施和办法,使随迁子女能够同在蓝天下,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认为,努力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入学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资金、师资、土地等各种资源配置的制约,要将其全面纳入到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依然任重道远。
朱晓进指出,江苏的苏南一些地区随迁就读人数10年间从5万增加到16.4万,导致教育资源捉襟见肘,缺口很大。南京等一些地区不得不设置入学门槛,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动地入学需要五证齐全,即户口簿及父母(法定监护人)身份证、监护人相对稳定工作证明、暂住证或居住证、计生证明及预防接种证。
在调研中他发现,专任教师数额不足,聘用退休和代课教师成为惯例,民办学校师资滞后更为突出。某外来工子弟学校,全校15个班,400多名学生,老师只有15名,其中还包括退休老教师5名,每一个教师都需要身兼数职。
“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要看有多少人享受到优质教育,更要看教育的普惠性成效如何。能否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朱晓进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从源头上化解入学难。加大对流动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超前部署,合理配置,根据人口数量、分布及变化趋势,按照学校数量适当,区域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度的要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同时,合理设置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的接纳标准,并建立预报名制度。对于不完全符合规定要求的人员子女,可以建立打分制度,根据学校空额,优先满足高积分者,有序安排入学。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
随迁子女入学的担子需要共担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日前呼吁,给随迁子女流入省份减减负。他说,由于之前“两免一补”经费以流入地保障为主,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给珠三角地市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为保障随迁子女能够顺利接受义务教育,这些年来自上至下出台过不少政策、意见,甚至提出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入”的高标准、严要求。无论从公平维度,还是出于权利保障,甚至道义要求,保障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都是必须的。只是,出台政策不难,基层执行就没那么容了。
罗伟其厅长举了一个例子:2014年度,东莞财政预算支出468.89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18.94亿元,占比达25.36%。其中用于解决非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投入为22.55亿元,中央及省对东莞的教育经费补助仅为4.87亿元。数字显示,在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上,东莞承担了近80%的经费投入。至于外部补助多少为宜,没有一个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补助力度再大一些,地方解决起来底气就会再足一些、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经济只是一方面,如果开放异地高考,录取名额也是一个问题。经测算,2016年广东省户籍的高考考生数开始下降,非广东户籍考生补上来,可以保障广东省总的录取水平不会降低。但是,随迁子女流出省份的高考录取率就会相应提高,广东就显得“吃亏”了。
为未成年人提供义务教育是国家责任,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是一个全局性问题,需要统筹解决,各级政府共同负担,任何单方面都难以承受这个重担。据透露,从今年起,广东等省份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50%,地方财政承担50%。纵向比较,中央财政投入增幅明显。横向比较的话,这个比例已经够高了,美国联邦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只占6%左右。问题是我国的税收分配体制不同,中央税收收入在全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大,导致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分摊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仍有探讨的空间。
经费之外,还有涉及到土地问题。如珠三角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用地如何解决,需要更灵活与有效的措施。再就是招生名额,正如罗厅长期盼,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省外高校给予广东更多支持,在投放招生计划时向广东倾斜,在广东录取更多学生。此举有助于舒缓各方焦虑,从而促进广东更快、更顺利地开放异地高考。
网友怎么看?
网友“随迁子女上学真是不容易,真心希望政府能完善政策措施,明确保障条件,来有效地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