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目前还是个蛮荒之地,在中国,有多达5亿人完全不在央行的信息系统之内,另外还有5亿人在系统里仅仅只有一个身份证号码,这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农民,一个被传统金融体系遗忘的阶层。
在“互联网++”热得发烫的当下,“互联网+金融”被认为是拯救农村金融的良药,因为很多过去传统金融做不到的层面,互联网的力量已经可以触及。但到底怎么“救”?“互联网金融”该采取哪种模式才更能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的各种探索来看,现在“互联网+农村金融”最主要的玩法有三种:
P2P模式
P2P模式与农村金融同起于“草根”,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两者相通的内核意味着P2P可能正是最适合解决农民贷款问题的方式。目前活跃在农村的P2P网贷平台不在少数,对于过去难以在银行拿到抵押贷款,又需要小额资金的农民来说,确实可以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但从长远来看,P2P提供的小额贷款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巨大的潜在需求,从未来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来看,P2P模式最多只能扮演一个对农村金融进行有益补充的角色,要充当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P2P模式很难实现。
不仅仅因为贷款额度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助理杨涛对于农村P2P贷款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忧,他认为,首先要肯定P2P对于“普惠金融”的贡献,但即便是在欧美,农村金融问题也没有靠P2P解决的,而我国现在P2P在农村更是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平台的约束性、行业的规范性以及服务模式、风险控制等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众筹模式
目前在农村金融领域,也出现了“互联网+众筹”的尝试,与P2P网贷和传统金融抵押贷款的现金还本付息不同,农村金融领域的众筹采取“债权众筹、实物抵息”的模式。
比如有的农村金融众筹平台用大米实物抵扣借款利息的方式,向农户提供信用贷款。而贷款资金则来自投资者在其平台认投的份额,设定某个起投金额,项目到期后投资人将得到本金及与利息等价的大米。
众筹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的融资成本,但与P2P模式类似的是,众筹同样很难大范围地解决农村金融整体的需求,也没有形成规避风险的闭环。
PPP土地金融
PPP土地金融是一种较新的玩法,由土流网首创,具体模式是在政府支持下,银行、保险公司和土流网展开多方合作,银行出资,农民可以用土地进行抵押贷款,保险公司进行担保,土流网则利用自身在土地流转领域的专业性,进行土地估值和变现处置。
由于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了要着力支持“农村土地金融”,因此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金融将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毕竟土地才是农民手中最有价值潜力的资产。
事实上在大多数农村金融更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美和日本,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都是“土地金融”,而中国的农村土地金融之所以一直被桎梏,除了过去政策不支持之外,就是因为农村土地估值和变现处置、风险控制的难题。
在国家放开农村产权交易之后,PPP土地金融发挥威力的时机已经全面成熟,土流网运用国内土地流转行业领军者的专业优势,解决农村土地估值和变现问题之后,真正建立起风险控制闭环,加上政府参与监督,比起P2P和众筹将有更多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