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政策

【2015】江苏省2015年秋播及2016年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2016年03月14日 13:43来源:省农业委员会 点击量:0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抓好2015年秋播和2016年农业结构调整对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决策部署,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现就2015年秋播与2016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稳粮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突出“米袋子”、“菜篮子”产品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积极推进园艺业、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强化组织经营方式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和物质装备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二)目标任务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小麦面积稳定在3200万亩、水稻3400万亩,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发展冬春高效设施农业,力争全省秋冬播蔬菜面积90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0万亩。优化畜禽结构,以稳猪禽、增牛羊、创特色为方向,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全省生猪出栏稳定在3000万头以上,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5%。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和90%以上;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不低于96%,畜禽产品药物残留总体合格率不低于98%,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保护率平均达80%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三)基本原则

 

  ——强化基础建设、提升产能。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建设,淮北地区加强旱改水建设,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加大科技创新、集成和推广力度,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突出市场导向、政策引导。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确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扬长避短、存优去劣,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

 

  ——坚持量质效并重、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2015年秋播与2016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

 

  2015年秋播和2016年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加强粮食产能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新增150万亩以上,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达52%以上。在淮北有条件的地区继续实施旱改水工程,年实施20万亩以上。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重点,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控污修复为主要内容,建立100个左右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油品种,实施“县域品种布局精准化工程”,推动主推品种区域化布局,主推品种覆盖率达87%以上,其中超级稻品种推广面积1350万亩以上。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选育一批适合生产需求的新优品种,提高良种生产基地产能。继续完善多方参与的品种示范推广平台,重点引导优势企业与规模经营主体开展种子购销对接,提高商品种子供种比例。保持种子“双打”高压态势,加大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力度,推进县域种子市场秩序评价,种子常规质量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三是狠抓秋播质量。组织农民抢抓季节,及时腾作换茬,落实秋播布局,提高秋播适期播种比例。根据不同茬口、不同播期以及秸秆还田田块,扩大机械播种、机械镇压、机械开沟面积,合理控制播量,提高精细化播种水平。着力加强种子药剂处理、化学除草、三沟配套、肥料运筹等措施落实。

 

  (二)全面示范推广粮食绿色增产增效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制度,深入推进高产增效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一是科学轮作优化种植制度。在稳定粮食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粮特经在水旱轮作、粮油(经)轮作中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轮作、间套种,优化种植结构。淮北地区稻麦等可与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轮作;苏中里下河地区可与水生特色作物轮作,发展农田养殖模式;沿海地区可与玉米、鲜食豆类、蔬菜等轮作;苏南及沿江丘陵地区可与蔬菜瓜果类及特种经济作物轮作。二是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强化病虫监测及决策能力建设,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全面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创建,推广灯诱、色诱、性诱以及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控等绿色防控措施,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环境友好型农药,推动农商、农企合作,全面提升植保专业服务水平,提升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专业化防治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2016年,全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占比达75%。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服务,大力发展配方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精准施肥。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改进施肥方式。三是集成推广一批绿色高产技术模式。以粮食高产增效创建、三新工程等项目为载体,突出绿色增产模式集成攻关,按照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的思路,围绕稻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切实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根据不同生态地区、种植制度及栽培条件,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肥水精准运筹、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主推技术覆盖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围绕“县有万亩片、乡有千亩方、村有百亩田”的目标,把示范方和高产田建在农户家门口,展示示范攻关集成的绿色增产模式,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三)大力开展园艺业提质增效行动。以永久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为抓手,突出生产设施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多样化,推动蔬菜园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是强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扎实开展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强化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照规划任务和已实施情况,全面加快基地建设进度。着力完善基地田间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加快“两网一灌”设施和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质量追溯等建设,推广应用粘虫色板、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生物农药等装备,全面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努力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二是调优蔬菜园艺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蔬菜园艺生产布局,巩固提升淮北设施蔬菜、沿海出口蔬菜、苏南城郊精品蔬菜、南京都市圈蔬菜、里下河水生蔬菜等蔬菜优势板块,加快发展丘陵、沿海、黄河故道应时鲜果产业带,稳定发展沿江花木、苏南茶叶,积极打造铜山贾汪、灌南、泗阳三大食用菌集群。着力优化品种结构,重点突破瓜果类蔬菜育种,推广应用金陵系列番茄、苏椒系列辣椒等自主创新品种,推进矮抗系列小白菜等叶菜类和水芹、芡实等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设施化生产,推进露地改设施,推广应用标准温室大棚、避雨棚架栽培、防虫(鸟)隔离栽培等新技术新装备。立足开放型园艺构建,瞄准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大力发展精品叶菜、花菜、葱蒜和块根类蔬菜,适合冷藏的草莓、梨、桃等优势果品,以及果蔬加工品,努力培育壮大一批优势品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按照“五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和“六个百分之百”(100%生产资料统购统供、100%种苗统育统供、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产品商品化处理、100%品牌化销售、100%产品实现可追溯)的要求,新建2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着力提升产品质量、着力创新生产经营机制、着力强化质量监管,积极推进蔬菜园艺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物理的防控措施和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有效推动蔬菜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

 

  (四)大力开展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以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结构、符合各地资源禀赋的区域布局、绿色高效的生产体系、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一是不断优化畜禽结构。切实稳定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基础,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效率。进一步组织实施生猪良种工程,加快培育优质母猪,支持生猪大县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积极适应禽类产品流通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调整禽类产品结构,扩大优质快速型肉禽生产;大力推广自繁自养和集中育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扩大基础母羊繁殖,发展肉羊生产;指导健全生鲜乳合同收购制度,保护奶农积极性,稳定奶牛养殖。二是大力推进规模养殖。组织实施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和省级农业产业化引导项目,用项目扶持带动规模养殖;鼓励引导畜禽养殖大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发展专业化和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支持规模养殖场及专业合作社间加强联合,实行规模化经营;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自有生产基地,推进集约化养殖。三是深入实施示范创建。按时序进度高质量组织开展部、省两级标准化和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工作,以示范创建工作为引领,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带动更多规模养殖场户加快良种化进程,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设施装备,严格粪污治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四是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切实加强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认真组织“三大集中防疫行动”,全面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坚持开展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净化,对阳性畜全部无害化处理。切实落实基础免疫,做好监测预警,规范应急处置,加强检疫与防疫监督,确保全省动物防疫安全。全面做好“五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在完成无自有固定服务场所乡镇站建设基础上,加快推动不达标乡镇站的建设,全面提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能力。

 

  (五)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农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生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支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建设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产品加工比值达到2.8:1。二是积极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鼓励支持屠宰企业实施标准化改造,不断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引导屠宰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推进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全产业链经营。推进屠宰行业品牌战略,鼓励屠宰企业发展肉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加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大农产品促销扶持力度,提升农户营销能力。发展连锁专卖、配送直供等流通业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四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大中城市周边、环湖环丘陵地区、沿江沿海沿黄河故道风光带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创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和星级企业,建设30个省级农家乐集聚村,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五是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建设一批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培育一批优势进出口农业企业,形成一批出口主打产品。在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渠道的同时,研究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

 

  (六)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信息服务数字化、进村入户常态化、行政管理网络化,提升全省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建设一批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全省规模设施智能农业面积比重力争达15%。二是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一村一品一店”、“一镇一业”建设步伐,强化特色产业与电商嫁接,充分发挥“江苏蔬菜园艺产销网(佳园网)”等农产品网络促销平台作用,促进产销衔接,建设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250亿元以上。三是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建设农业基金、种植养殖技术、休闲农业等服务数据库,推进大数据建设,强化信息分析预警预报。深入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加强村级信息服务示范站建设,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平台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加快农业行政管理网络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更好履行市场监管、动态预警、指挥调度等职责,转变农业行政管理方式。

 

  (七)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突出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农业、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融合,围绕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实行协同攻关,系统集成,突破限制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强生物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研发实力雄厚的生物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进一步深化“五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内涵,探索政府购买科技服务形式,加强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推广计划,2016年重点推广50项农业重大技术。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秋播时落实好基地建设地点、实施内容和工作方案。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行责任农技服务,选聘驻村专家,着力培育10万科技示范户。启动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互联互通,缩短技术推广中间环节,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利用《农家致富》手机报和江苏为农服务网为农民提供快捷信息和适用技术。三是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培养,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年培训1万名。推广政校、校企联合定向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做法,大力培养农技推广后备人才。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提升一批对农业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老农”,吸引一批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引进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

 

  (八)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强化品牌创建,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示范引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依托具有地域特色、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4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模式。把生产安全、健康、放心的农产品放在第一位,继续做好小麦和稻米风险监测,对稻麦重金属、农药残留及小麦生物毒素进行风险预警监测。建立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进一步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加大日常执法与集中整治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不断加大追溯管理试点力度,逐步实现产品来源可追踪、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质量自律机制,严禁甲拌磷、呋喃丹等高毒农药在蔬菜、水果上使用,提升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监管水平。全面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按照全省建设进度要求建成并投入运行,优化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运行机制,强化病死动物收集处理与监管工作的对接,确保无害化处理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加快推进兽药分类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兽药使用环节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滥用抗菌药物、不执行休药期等违法行为,确保用药安全。

 

  (九)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布局合理、过程投入集约、产品质量安全、废弃物充分利用为目标,推广农牧循环发展、产业生态友好等模式,扶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生产主体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从农业生产源头、农业生产过程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实现产业间的种养平衡、资源循环发展和有机耦合。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推进种养业协调发展,促进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积极鼓励发展农牧结合的复合型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禽,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开展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污水净化、沼气发酵等处理设施建设,拓宽发展发酵床生态养殖和生物有机肥生产等生物处理方式,并通过种养结合、堆沤直接还田实现农牧结合。发展方式上,要创新探索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畜禽场污染治理为抓手,积极推进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按量补助,扶持各类秸秆收储利用主体发展,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引进秸秆利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提升秸秆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提高秸秆机械化收储水平,培育秸秆机械化收储专业队伍,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秸秆收储利用设备及技术研发。推广可降解地膜使用,鼓励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及加工再利用技术创新,引导各地开展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建设。

 

  (十)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形式流转承包地,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加强运营监测,现阶段重点支持土地经营规模100-300亩的农户家庭农场、50亩以上的家庭园艺场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作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鼓励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大力发展农社对接。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开拓市场和带动农民的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形成一批销售额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机手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推广规模经营模式。在发展土地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认真总结地方涌现的规模经营模式,探索推行联耕联种、农田托管、“公司+基地+农民”等各具优势的规模经营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把做好今年秋播及明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围绕农业发展新精神、新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和具体推进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重视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各地要紧紧围绕秋播及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在认真组织实施好高效设施农业、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三新工程、农产品质量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建立健全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努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档次、高保障保险产品,完善保费补贴政策,提升风险保障水平。

 

  (三)强化指导服务。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开展“三解三促”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建立挂钩联系点,发现和解决秋冬种生产和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和广大农技人员,深入村组到户到田开展现场指导,特别是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事新产业、应用新技术等及时主动做好技术服务,确保结构调整成功、取得实效。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保障供应农资质量。抓住四季度节庆假日多、农产品消费量大的有利时机,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帮助农民卖、帮助农民赚。

 

  (四)强化考评督查。将秋播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作为全省农业农经系统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部分重点工作纳入现代农业重点指标任务,重点工作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切实加大考评力度。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对布局落实情况、秋播工作质量、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对工作完成及时、质量效果好的,在项目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