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考虑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两会期间,农业部长韩长赋在回答农民进城谁来种地问题时说到。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从传统农民进阶到新兴职业农民,需要具备哪些装备?
“我的职业生活才开始”
“你也算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哦”,常德石门县的程建调侃同学文德说道。3月的第一个周末,文德种植有草莓、西红柿等6种蔬果的果园迎来了大批客人,忙不过来的他,把程建找过来帮忙。
两人原同在珠海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业务员。后文德因父亲病倒辞职回家,同母亲一起照料病人、也帮着下地春耕。从子承父业看天种地吃饭到成为新兴职业农民的一员,文德花费了2年多时间。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石门是试点县之一。
年轻、具有中专文化的文德顺利入选培育名单,跟着老师在教室、田间学习水稻、柑橘和蔬菜等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公司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去到长沙前往湖南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规模化农场参观学习。
“拿到《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和经营80亩种植果园,我的职业生活才开始。” 文德认为自己是幸运者,在技术和经营方式上,都离不开培育团队的培训和跟踪扶持。在后者看来,文德因具有销售员的工作经历,在营销方式、耐苦程度和新知识接受上明显突出,这也是他能够如此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职业农民细化对口就业
从文德身上可以看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条件,如全职务农;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备较大经营规模,有较高收入和“能创业”等。
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工作中提到:培养职业农民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经营是个大产业,规模经营自然存在分工,就像毕业生就业讲究专业对口一样,根据各自兴趣和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偏技术类,直接进行生产,这是大多数传统农民最擅长的部分。
二是服务型,主要工作是产前帮助农户分析市场行情、选择种植品种,产中关注病虫害及气候影响,产后对接经销商和农户,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
三是经营性,主要从事经营管理,相比服务型对于市场的把握,经营性职业农民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产业链格局。文德正在朝这一方面努力,过去一年,他将更多精力放在打造果园品牌和旅游开发上。
两会委员建议培育升级
身在职场,需要不停充电,知识能力升级。在供给侧改革大局下,加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显得更加急迫。针对如何精准培育,全国两会委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认为,政府层面是否可以予以立法,“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质量督导体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在政协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计时华看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核心在于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体系,形成高、中、初“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分阶段培训。
在中国,农民一词更多的是身份象征,潜意识地有着经济差、学历低和缺乏社会地位等特征。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这,农民是社会千百种职业的一种。如何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身份地位?政协委员、隆平高科常务副董事长伍跃时建议:“要打破过去只有高考才能上大学的界限,学历教育可以是大学生,也可以是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推荐的人,形成独立的办学和考试方式。”
在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中,观念和工作都离不开社会人,如能构建起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和转变经营方式成果的社会舆论,对能有效助推培育工作。
(有关更多新兴职业农民资讯,土流小编为您推荐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