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通许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开封市15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工程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月23日
前 言
建设高标准粮田是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高标准粮田是在现代农业理念的指导下,配套水平较高的农田基础设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高效的农业经营模式等要素的集成。高标准粮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基础性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措施,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要求河南省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而建设高标准粮田是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形势下,我市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开封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9-2020年)和《开封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通过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强化管理,提供配套服务,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本规划编制依据:
1.《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开封市核心区建设规划》(2009-2020年)
2.《开封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3.《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实施意见》(汴政〔2012〕75号)
4.《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5.《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建设专项工作方案》(豫政办〔2012〕164号)
一、规划背景
为了适应我市现阶段农业发展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夯实“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6号)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出台了《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实施意见》(汴政〔2012〕75号),并提出着力打造尉氏县、通许县集中连片15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工程,计划到2013年底形成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完善、农机设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示范区。
二、基本情况
2.1 全市基本情况
开封市地处河南省中东部,总面积966.6万亩,耕地面积591.5万亩,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在1150万亩以上;总人口543万人,农业人口44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2%。全市乡镇91个,共有 2390个行政村,乡村农户98.5万户,乡村农业劳动力266万人。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34.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7.7亿元,林业产值5.4亿元,牧业产值144.2亿元,渔业产值4.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8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2元。
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95万亩,总产量达到258.95万吨。其中夏粮面积443万亩,产量173.73万吨;秋粮面积252万亩,产量85.22万吨; 棉花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5.1万吨;油料种植面积157万亩,产量42.9万吨;蔬菜瓜类种植面积272万亩,产量841.2万吨。
开封市作为农业资源大市,是河南省粮食生产主产区。开封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土壤为粘土、壤土和沙土,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瓜菜、淡水鱼生产和出口基地,市属五县均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8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旱涝保收田36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机电排灌面积4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制定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开封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9-2020年),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田间工程及农机服务、万亩粮田改造、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市粮食主产区达到高标准粮田的奋斗目标。
2.2 规划区基本情况
规划区总面积15万亩,涉及尉氏县张市镇、十八里镇,通许县的大岗李乡,共3个乡镇55个村,人口10.68万人,现有机井 957眼,机电井 954 眼,桥 773 座,路 90.85千米,高压线21.09千米,地埋线 227.86千米,变压器45台。规划区中,通过提升标准能够达到高标准粮田的有11.8万亩,未开发面积有3.2万亩。其中:
张市镇:包括南谢、北谢、东西万村、沈家等16个村,耕地面积53289亩,人口33266人,现有机井396眼,机电井206眼,桥154座,路17.75千米。
十八里镇:包括丁家、石槽李、大、小王货、周庄等26个村,耕地面积52676亩,人口41272人,现有斗桥44座,农桥232座,现有路长18.7千米,沟长85.77千米,机井404眼,机电井218眼,高压线7.76千米,地埋线69.6千米,变压器16台。
大岗李乡:包括南岗、大岗游、陈村、三王、刘寸岗、杜庄铁佛寺、游庄、任张、宋营、苏刘庄、吴召、小岗张等13个村,耕地面积53200亩,人口32849人,现有斗桥101座,农桥242座,现有路长54.4千米,沟渠长70.54千米,机井157眼,机电井530眼,高压线13.33千米,地埋线158.26千米,变压器29台。
三、规划区粮食生产现状与潜力
规划区土壤主要是两合土和粘土地,肥力中等,平均有机质含量为0.88%,速效氮59 mg/kg,速效磷9.2 mg/kg,速效钾78 mg/kg,PH值为7.1,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瓜菜等作物。2011年,规划区粮食总产量93277吨,其中小麦平均亩产 4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393公斤。
本项目规划实施后,规划区内年亩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50公斤,增产潜力巨大。
四、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4.1 存在问题
4.1.1 农田设施不配套,耕地利用率低
规划区农田设施配套不完善,尤其是耕地治理后的农田配套设施比较缺乏,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导致耕作粗放,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但开发潜力较大。夏季主要种植小麦,秋季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和少量的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并有部分水果瓜菜种植。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少,粮食年平均亩产800公斤左右,很难抵御自然灾害冲击。
4.1.2 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
人多地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加之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新技术新品种推而不广,使耕地的产出率难以提高。目前土地流转,特别是粮食生产向种田大户转移受阻,土地股分合作也由于利益分配矛盾仅是小规模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投入机制都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发展模式,加之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不完善,都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
4.2 制约因素
4.2.1 自然因素
规划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洪涝和风灾最重。
4.2.2 社会因素
规划区内现有灌溉措施不配套,大水漫灌、灌水量大、灌水时间长、费时费工、灌水质量差、肥力流失和水资源浪费严重。
4.2.3 技术因素
目前传统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现有的农村经济条件造成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2.4 经济因素
规划区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较为落后。依靠地方财政对规划区进行综合治理困难较大。
五、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5.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科学创新为支撑,与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相结合,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衔接,与管理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集群相配套。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术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5.2 建设目标
5.2.1 建设原则
一是土地集中连片。合理确定规划区内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的规模。耕地连片面积最少100亩,少于1000亩的划为百亩方;1000亩以上,少于10000亩的划为千亩方;多于10000亩的划为万亩方。15万亩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域内要有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要避开村庄、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设施,利于大型农机作业。二是基础设施配套。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划定后,按照年亩产125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农业技术等物质技术装备,显著提高耕地的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单产水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三是规模集约化经营。统一规划、设计、建设高标准粮田,创造条件,逐步将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坚持统分结合,推进土地流转,改进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管理服务到位。根据高标准粮田规模、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各项扶持政策必须到位。
5.2.2 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的原则,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电配套、农机化、科技优”的高标准粮田。到2013年底,规划区将全部实现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电网“五网”配套和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达到“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经营机制先进、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标准,把15万亩粮田建成全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样板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
5.2.3 具体目标
(一)抗灾害的能力: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100%,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积水。
(二)耕地质量要求:项目区耕层厚度大于20厘米,有机质含量每公斤20克以上,秸杆机械化全量还田。
(三)道路林网设置:农田机耕路硬质化,路面净宽5米,两侧配置2行林带,生产道净宽3米,配置1行林带,按一级农业田林网(每格300亩)相间建设。
(四)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
(五)打井配套:按照50亩一眼井的规模,合理规划。
(六)农业技术服务:项目区良种覆盖率、病虫害统防统治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均达到100%。
(七)产出效益:年亩均生产粮食12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