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画家黄永玉在表叔沈从文墓前题写碑文中有这么一句。士兵要回家,游子要回家,看完一篇篇春节返乡文后,不妨静下心来看看作家们是如何写返乡文的?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沈从文从北平启程回家乡凤凰, 934年1月,沈从文从北平启程返回故里,探望病危的母 亲,这是他一九二三年离开湘两后第一次返乡1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故乡》
《故乡》是鲁迅在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中国在梁庄》
2008年夏天和冬天,梁鸿回到梁庄,前后住了约五个月的时间。每天,她和村庄里的老人、中年人、少年一起吃饭、聊天,对村里的姓氏成分、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做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调查,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么一寸土地。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碧山08——永续农耕》
由“碧山计划”发起人左靖主编的“碧山”系列MOOK书第8辑以“永续农耕”为主题,通过叙述各式返乡客与土地的故事,探讨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永续共处的可能性,并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农耕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本辑的第一、二篇文章讲的是两位返乡青年的故事,并且,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农耕:四川的唐亮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生态农耕,为扭转“不用农药、化肥就种不出东西来”的惯性思维,唐亮与从事“传统”化学农业的父亲以及乡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博弈”。赖青松的经历则要复杂得多,《青松米手札》记叙了他从中学时代步入中年的心路历程。从从事环境教育、生态调查、共同购买、日文翻译,直到专职务农成立谷东俱乐部,让城乡联结实现互助,赖青松不但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还为台湾农村带来了新的农事风潮。(土流网季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