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青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近日向媒体介绍,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2%上升至2012年的52.57%,预计城镇化率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30年将进一步达到66%。
从这位专家披露的数据以及预测的数据来看,中国城镇化不仅在过去发展速度很快,而且今后几年十几年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发展潜力很大。其实早在2009年,媒体就曾披露,中国只用了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由此推断,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应该是世界最快。
中国城镇化发展之所以高速度,其一与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很大关系;其二与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劳动力需求有关;其三,农村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倒逼”农民进城。另外,与决策层重视城乡配套改革、重视城镇化发展有关。可以说,今天取得“52.57%”这个成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我们在为中国城镇化率数字不断翻新而振奋的同时,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无论是今天城镇化率达到52.57%,还是2020年将达到60%,这些数字的变化能否反映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水平?这些数字中有没有“水分”,或者说有多少“水分”?
城镇化率数字应该是“干货”。据悉,几年前,不少地方已经实行严格的城市化目标责任制,城镇化率已成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从积极方面看,城镇化率纳入政绩考核,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通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拉动城市经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既有可能存在数字造假,也有可能导致“造城大跃进”。这些都不会为城镇化带来实质变化。
即使城镇化率的漂亮数据不存在造假等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水分”。这是因为,我们的城镇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有的地方其实是一种“伪城镇化”——一些常住居民虽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没有同等享受市民待遇,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城市人员。
据报道,在目前全国7.12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农民工没有城市户籍,与城市户籍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如此一来,纸面上的城镇化率,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比如,这2亿多农民工,由于收入、社保等方面的户籍限制,不能对经济产生应有的撬动作用。
无论是评估城镇化水平,还是评价城镇化成就,都不能简单以数字、速度“论英雄”,而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以避免城镇化重蹈唯GDP“论英雄”的覆辙。只有让每一个进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产生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反映城镇化率的数字才没有“水分”。
因此,首先要以权利平等来讨论城镇化水平。在不少城市,由于户籍的差异,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与城市户籍居民有很大差异。这既是因为户籍制度滞后,也是因为城市公共投入不足,在公共服务和福利方面“看人下菜碟”。居民权利实现的水平,应当作为评价城镇化水平的第一要素。
其次,评价城镇化水平要把环境问题纳入其中。有研究表明,近15年来,在能耗方面,我国城镇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需多消耗能源4940万吨标煤,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城镇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需多消耗钢材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人、城市经济增长带来的污染问题须引起重视。
再者,应把房价、住房保障纳入评价体系。一些地方发展城镇化变成了“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带来地价、房价大幅上涨,地方政府收获了土地财政,但给民生、经济埋下很多隐患。这样的城镇化是要打折扣的。张海英(北京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