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骆永民和樊丽明撰写的《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论文《土地:农民增收的保障还是阻碍?》指出,农村土地是农民获取农业收入的保障但同时也是获取工资性收入的阻碍,土地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且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转换于“阻碍”和“保障”这两种角色之间,农村人均土地面积扩大能够提高农业投资对农业收入的促进作用并降低其对工资性收入的促进作用。
早期的经济学思想中,均认为土地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而关于“土地是否具有负面影响”的思考却比较罕见,代表文献为Stijns(2005)。他的研究发现,土地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原因在于土地资源的丰富容易将经济体引向初级加工和农业出口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和民众收入的提高。而更多的文献则将注意力集中于采用现实数据,直接实证土地资源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其一认为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并且是造成农民收入差距的根源所在;其二认为土地禀赋压抑了农民务工的积极性,阻碍农民获取更高收入。这些文献的基本结论是,土地是农业收入的保障,却同时也是务工收入的阻碍,但也有部分文献认为土地可以和务工收入之间实现良性互动(Gray & Bilsborrow, 201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务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土地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也日渐式微。本文主要从土地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对农产品和劳动力区域竞争的影响、对生产性资本增收效应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土地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符合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核心假设是农村的农业产出有一个极限值,从数理逻辑上细致描述了土地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并进一步采用贝叶斯估计、数值模拟的技术得出重要结论:土地是农民农业收入的保障同时也是工资性收入的阻碍;本地土地资源丰富会导致相邻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下降、非农收入上升;土地禀赋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性资本对农业收入的促进作用并降低其对工资性收入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地,本文使用中国大陆30个省份1998—2012年面板数据,并采用基于静态和动态的普通、空间、门槛和平滑转换面板回归模型,对DSGE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理论结论具有很好的实证依据并且在不同的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下均是稳健的。
本文的DSGE模型和计量模型还发现这样一个重要细节——土地对工资性收入的负面效应低于对农业收入的正面促进作用,故而整体而言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即扩大农村人均土地面积占有量将会有效促进农民纯收入的增加。
总体而言,努力实现“愿耕种者有沃土,愿务工者无羁绊”,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土地的增收价值。另外,由于省际竞争的存在,对土地禀赋较为优越的省份而言,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在努力保持本省农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外地务工人员涌入所给本地农民获取工资性收入带来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