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11月1日起施行。那全方位立体化观测自然保护地是指什么?
一、全方位立体化观测自然保护地是指什么?
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是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的基础。能够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格局、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人类活动、自然条件与灾害等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
全方位立体化观测自然保护地是指通过综合多种观测手段和技术,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观测和监测,以便更好地理解、评估和管理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这种观测方法有助于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系统格局观测
通过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监测自然保护地内不同生态系统的分布、边界和相互关系。这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变化。
2、生物多样性观测
观测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变化。这有助于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健康状况和潜在威胁。
3、环境质量观测
监测自然保护地内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这有助于评估环境的健康和污染程度。
4、人类活动观测
追踪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包括旅游、农业、采矿和其他用地变化。这有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自然条件与灾害观测
监测气象、地质和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和地震等的发生情况。这有助于提前应对潜在的灾害风险。
全方位立体化观测自然保护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它们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观测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帮助他们采取措施来维护和保护自然保护地的价值和生态完整性。
《技术规范》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与灾害和人为活动等5个方面,设置了一系列调查与观测的指标。将综合利用“天空地”各种观测技术手段,形成集“遥感监测、地面观测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调查统计”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调查与观测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