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新增下达以工代赈中央投资31亿元,已累计下达2023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计划78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基础上,大幅新增31亿元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22个中西部省份,将带动10万农村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务工就业。那以工代赈资金用途有哪些?
一、以工代赈资金用途有哪些?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据了解,本批新增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共支持地方实施559个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将吸纳近10万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0亿元,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达33%,人均增收1万余元。
相关投资计划聚焦困难地区重点群体,全部投向欠发达地区,重点倾斜和优先支持832个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产粮大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地区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地区,优先吸纳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因灾需救助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民众等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二、以工代赈资金主要是用于扶贫攻坚和产业发展
1. 促进贫困地区就业: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鼓励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或扩大生产基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2. 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向贫困地区引进产业项目,支持当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可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民群众的创收能力。
3. 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以提高当地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投资资金的下达,有望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各地区的资金支持,可以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5. 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政府的中央投资,有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贫困地区,实现产业共赢,推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得来说,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