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不仅承载着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希望,也承载着提升财产性收入的冀望。而绍兴宅基地改革,正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富裕的催化剂。那“荒地”如何变“宝地”?
深入王化村长塘头自然村,一片欣欣向荣:村里老人多,除了本村的,更有来自上海、广东、杭州来避暑的;老房子修葺一新,猪圈改咖啡馆,破屋改食堂,老房成了抢手的民宿。
长塘头曾是有名的“老龄村”“空心村”。 改变源自柯桥几年前开始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结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当地将闲置农房流转租赁交易等纳入农村产权交易范围,设立在线推介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将闲置农房从信息采集到交易等全流程“一网打尽”。
长塘头由此被乡贤宋如华看中,投资2000万元,流转闲置农房320间,租用闲置土地243亩,招聘赋闲老人50余名,建设农旅养老养生综合体。
村民宋兴涛算了一笔“增收账”:10间房子出租,每间每年房租500元;1.65亩田,每年每亩租金600元;应聘上水塘看管工作,每月工资1600元……每年收入也不少。
改革,让村集体和村民以“宅”创富。近年来,绍兴迭代深化“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积极探索村集体、农户、承租方三者利益接联机制,鼓励农户以自营、入股、合作等方式,支持农户通过就业、劳务、订单等多种方式共享激活收益。目前,累计通过“闲置农房激活”项目引入社会资本119.72亿元,每年分别为村集体、农户增收4.01亿元、7.72亿元。
随着“闲置农房激活”的深入推进,绍兴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纷纷发展多种业态。在上虞区丰惠镇渔门村和崧厦镇雀嘴村、诸暨市马剑镇相公殿村、嵊州崇仁镇范村和黄泽镇恒路村等,在家老人、妇女利用自家闲置农房,分别从事灯珠、雨伞、袜子、领带等来料加工业,每户每年仅这一项就可获得2万—3万元的收入;上虞区岭南乡东澄村、诸暨市赵家镇东溪村、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被评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
像这样的创新,在绍兴已“一发而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