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日报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广西农垦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到联产计酬责任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经营权转让、产权转让。这一系列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农业生产中个人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现象。这两年,农垦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
1 模拟股份制 创新承包经营
2011年,从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入手,广西农垦在金光、良圻和北部湾总场开启了模拟股份制土地承包经营改革工作。农场的农业管理人员和农业职工通过投资、投劳等方式,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每股出资1300元,农场和承包户四六分成。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的农业公司也进来入股,甘蔗高糖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立起来。
改革立竿见影。2011/2012年榨季,金光农场模拟股份制改革试点项目完成进厂原料蔗约11439吨,平均单产5.16吨;实现经营总收入约585万元, 当年盈利总额77万元,平均每亩盈利350元;每股获得分红332.5元,投资回报率达25.6%。外来公司承包土地种植甘蔗2300亩,上缴土地承包费比职工高出近50%。
改革见好,继续前行。2012年,金光农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友谊分场甘蔗地实行模拟股份制经营试点;在双甲、青年分场开展没有农场参与的职工合伙种蔗试点,承包面积600亩。
当年,金光农场甘蔗地总面积5.18万亩。外来公司、经营能人承包,单个公司(个人)承包面积多数在400亩以上。模拟股份制公司按职工标准交纳土地承包费,盈利139万元,每股分红600元;农场除获得正常土地承包费外,还通过入股参与分红收益55万元。
2 整合分包地 实行整体流转
“分片包干的土地重新进行整合,改变职工承包地的零星布局,以股份制形式实现土地整体流转。”
从2011年起,新兴农场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改革,实行“承包经营、合资种田、统一管理、全员参股、按股受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模式,全场土地连成了片,田基边界不见了,各种农机在田野中驰骋。
打破了土地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先期500亩蔗地股份制经营项目一帆风顺。力争中的土地整理项目国家配套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将使甘蔗生产机械化如虎添翼。引进新品种、调整品种结构和建立新品种示范推广体系成为顺水推舟之事。
目前,新兴农场与金光、良圻、北部湾农场一道,成为农垦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和现代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的示范样板,基本实现“犁耙整地、开行种植、破垄施肥、中耕培土、喷药杀虫、甘蔗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3 实行“双园制” 果园焕发新机
甘蔗农场在锐意改革,水果农场也不甘示弱。
一年前,受霜冻、病虫、市场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源头农场一些职工对柑橘生产的信心开始动摇,部分果园失管,果树严重衰退,柑橘产量逐年下滑。
破解这一发展瓶颈,成为该场领导班子的燃眉之急。2012年3月,该场乘前一次果园经营权改革即将到期之机,推进“身份园”和“经营园”的“双园制”改革,成就了该场柑橘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
所谓“身份园”,是农场对在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合同制员工分配的果园,农场对“身份园”实行“零收费”,但职工自身受益的社保费用由其靠经营“身份园”收入来解决。“经营园”则是职工除获得“身份园”外,以交承包费取得经营权的果园,根据职工的经营能力自愿承包经营。农场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职工承租经营更多柑橘果园。
源头农场“双园制”改革,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发展后劲十足。2012年,该场收清承包费等各种款项613万元,年末欠款余额从历年的150多万元降到60多万元。
目前正是果树春耕培土、施肥护花的季节,源头农场一万多亩果园比往年更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