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安在线
编者按: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这一主题,省政协委员广泛开展调研,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转型发展探新路
进入“十二五”新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真正把农业生产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 ”夏涛委员建议,在增长方式、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产业结构、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依托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把优质良种培育、优良栽培技术开发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重点,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示范体系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生产方式从传统作业模式向机械化、设施化转变;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发展,一手抓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推动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转变;顺应城乡统筹发展趋势,坚持转移和引入并举,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培育农业新型主体,推动经营方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合作化、产业化转变;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动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化、可持续转变,更加注重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产业转型是关键。委员们认为,粮食产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粮食产业转型发展要坚持把依靠扩大面积增产转到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上来,从多品种并举转到选育主导优良品种提高品质上来,从传统种植方式转到科技集成、统一经营、规模化生产上来,从原粮、原料生产为主转到加工、深加工,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上来。畜牧业转型发展要坚持由小规模粗放式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转型,发挥生猪、奶牛和蛋禽生产优势,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肉禽规模养殖,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水产业转型发展要突出沿江、治淮优势区域,扩大养殖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
蔬菜产业作为我省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对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委员们建议,蔬菜产业在转型发展中要坚持由传统生产作业模式向机械化、设施化生产转型,由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三产联动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由比较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安全转型,由阶段性供求平衡向建立长期稳定供给机制转型,立足建设面向长三角地区优质蔬菜供应基地,进一步扩大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建设集约化设施蔬菜标准园,强化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蔬菜产业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又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平哲委员建议,要坚持农产品由传统性粗加工向现代化深加工转变,企业布局由分散向园区集聚转变,经营方式由多环节向一体化转变,延长产业链条,增长方式由依靠原料、能源消耗向科技、机制创新转变。
科技创新强支撑
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是重要的支撑。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提升产业、支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缺乏稳定投入、科研与农业生产衔接不够等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张永侠委员建议,按照我省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应用研究为主,整合省农科院,农业院校,市、县农科所等全省农业技术力量,建立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成立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设立相关创新岗位,组建若干个重点实验室,建立不同类型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区域综合试验站,在一定区域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同时,要充分借助外脑发展安徽农业科技,通过联合攻关,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建立完善有利于农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是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委员们建议,理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关系,从体制上克服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弊端,加强合作。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创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创建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展示园。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工作,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重点培育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委员们建议,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机制,推行量化管理,着力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建立适合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特点的评价体系,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创新岗位,全部推行竞争上岗,并针对不同岗位的目标任务,制定不同的竞争上岗办法,对创新团队和创新岗位,均实行目标合同管理。
夏涛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以及由各种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委员们建议,延伸创新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研单位要围绕农业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和科技支撑问题进行创新研究,重点在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效农业与农民增收,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和农业企业,打造区域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科学用地夯基础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省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政策不变和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省九三学社政协委员在对宿州等地进行调研后发现,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断提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着土地承包后续工作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流转形式单调等问题和不足。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许万祥委员提出,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加快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流转管理,力求做到既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又有效实行土地流转;围绕国家相关政策,针对我省优势农产品,结合土地流转,在全省进行筛选,积极申报与建设农业大项目,带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委员们建议,把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节约集约的要求,在保证农民生产生活方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鼓励在务工地或城镇已有居所的农民依法出租、转让原籍的房屋。放弃、置换的宅基地应统一整治、统一规划,用于集中安置,也可以整治复耕,复耕后其指标可有偿进行流转。
省民进通过调研提出,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土地流转模式。合理设置租金,由物价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物价涨幅核定统一参考标准,以免因租金问题造成群众有矛盾、种粮大户不稳定、农村社会环境不安定;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投资主体与流转土地的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於忠祥委员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流转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发布,以及市、县区、乡镇、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培训和仲裁机构建设等,为土地流转提供制度平台。各级财政每年可安排一定规模的经营发展基金,鼓励各类承包经营主体流转承包土地。强化金融机构对土地流转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建立新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业主的扶持,规模经营者应享受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和优惠。
针对农业生产和土地流转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委员们建议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由地方政府设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在开展土地流转过程中收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进行统筹管理,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土地流转大户或企业在开展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生产中,积极参加农业保险,避免因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后,给土地流转合同执行带来不利因素。
(作者:聂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