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农民种粮补贴方式有哪几种?按照分类指导、分省决策的原则,目前我国各地种粮补贴,有按农民实际种粮面积补贴的,也有按农民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售粮量,实行价外加价方式的补贴的。
比较普遍的补贴方式是第一种按计税面积补。种粮农民只要有承包土地的面积,不论种什么,多种、少种,种一季、二季,甚至种或不种,都可以享受粮食补贴。这种方式会使农民认为补贴资金是政府对农民利益的补偿,是对承包土地的普惠政策。有人说,这样和农业生产及销售不挂钩,符合WTO“绿箱”政策的要求。我认为这完全不符合种粮补贴的政策意图,会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遏制我国粮食产品对进口粮食的竞争力。
第二种补贴方式按粮食播种面积补,是与粮食产量“半挂钩”。不种粮食不予补贴看来合理,实际上多投入、多打粮的农民没有多得到补贴,积极性依然会受到挫伤。另外,实际操作中每年实际种粮面积的确定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且透明度较差。
第三种按农户出售商品粮总量给予补贴,多打粮多补贴,补贴的是农民劳动的多付出、采用新耕作方式的多支出和农资、农机价格不断上涨的多花费,符合“粮食直补”的本意。有人说,这是将保护价的暗补改为明补,是保护价形态有变、实质未变的保护价的延续。实际上,这种方式可以直接使保护价降低,减小对粮食价格的扭曲,粮食收储企业按市场价经营的空间加大,减少经营困难。同时,国家调控资源、掌握粮源的能力加大,便于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多产优质适销的粮食。
总之,粮食补贴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是种粮农民,种粮多的多补贴,种粮少的少补贴,不种粮的不补贴,促进农户扩大粮食规模经营,推动粮食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实现粮食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粮食补贴补给种粮的人体现社会公平,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我国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