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生的猎手,螳螂捕食的时候动作灵敏,与此同时,螳螂还是天生的“伪装大师”,大多数螳螂不但具有保护色,并且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那么,螳螂是昆虫吗?
一、螳螂是昆虫吗
螳螂是昆虫,属肉食性昆虫,成虫与幼虫均为捕食性,以其它昆虫及小动物为食,是著名的农林业益虫。大多数螳螂不但具有保护色,并且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这样的拟态不但可以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二、螳螂的生长周期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螳螂属于渐变态昆虫。若虫经8~9龄发育为成虫,通常一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卵越冬,卵鞘附着于树枝、竹枝、草茎、石块等物体上,不同种的螳螂对附着的物体具有选择性。若虫、成虫均为肉食性。若虫成活率低,且有自残现象;成虫也具有自残行为,尤其是在交配的过程中有“妻食夫”的现象,这一行为引起了昆虫爱好者较大的兴趣,对其解释也是众说纷纭。
1.产卵期
每年7月中旬,多数种类即陆续进入成虫期,于8月下旬经雌雄交配,雌虫选择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产卵时先由左侧附腺分泌泡沫状蛋白物质于生殖腔开口处,右侧附腺分泌出二酚醛类物质,使分泌的蛋白物质凝固为一层较坚硬的外壳筱盖在卵块外面,形成卵鞘。一只雌螳螂所产卵鞘的多少、卵鞘的大小以及鞘内卵粒的多少,因不同种类而有差异,一般可产下1-4个卵鞘。每完成一个卵鞘需2-4小时,一个卵鞘内的卵粒40-300个不等。初产的卵鞘为白色或乳白色,较柔软,经5-10小时后即变为土黄色或黄褐色,也有的变为黑褐色。产在桑枝上的则称为桑螵蛸。由于卵鞘有大小、长宽、圆扁以及颜色的不同,故有夷帽、野狐狸鼻涕、止尿狗等民间俗名。各种螳螂均以卵鞘保护卵细胞渡过寒冬。翌年6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故有“仲夏螳螂生”的说法,一直延续到7月上旬,卵的孵化时间早晚,除与当年的温湿度有关外,还与产卵处所接受光照的强度或时间长短很有关。
2.若虫期
卵在鞘内经胚胎发育为若虫后,即借身体的蠕动和卵的胀力,上升至成虫产卵,并从做鞘时留下的孵化挣脱卵膜孵化出来,并借助于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胶质细丝,将卵壳及虫体粘连悬挂着,有时可拉成10余只的长串,不久早孵化的个体,即借徽风荡漾用足抓住周围物体各奔东西,这种自然现象,也是螳螂生活中避免互相残食,保存自身物种的一种本能。卵的孵化时间,多在早晨4时开始至8-9时最盛(中华螳螂);广斧螳螂则多在下午18时左右为孵化盛期;薄翅螳螂以9-12时为孵化盛期。1-2龄虫自相残食性较强,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只有10%-20%成活率。这种自相残杀现象,可能是螳螂虫口数量自控到一定数量的种间机制,这种种间机制的产生与幼小若虫的耐饥饿力有关,因为一、二龄虫在完全缺食的情况下4-5日即死亡,后期若虫在缺食情况下也只能维持11-18天的生命期,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只是若虫不同龄期的脚部背向有由小到大的翅芽,末龄完成后,才长出起着飞翔作用的两对大翅。
3.成虫期
每年7-10月为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历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当食物贫乏时,雌性有进攻雄性并作为猎物而被取食,人们称为“妻食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