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口朝鲜族镇,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位于东宁市东部,距县城11公里,镇政府驻地三岔口村;东与俄罗斯仅一条小河之隔,南邻大肚川镇,西邻东宁市;是东宁县的主要水稻产区和粮食高产区。境内有绥芬河、瑚布图河,旅游景点有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
东宁2018-5月二手房均价 3270 元/m²
牡丹江2018-5月新房均价 5163 元/m²
牡丹江2018-5月二手房均价 4970 元/m²
三岔口镇素有“塞北小江南”的美称,盛产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优质大米,还盛产苹果、苹果梨、杏、桃等多种水果,也极适应花生、地瓜、烤烟、白瓜籽、甜葫芦、西香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亿元;招商引资实现2.7亿元,同比增加3000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636万元,同比增长3.8%;镇本级财政收入实现470万元,同比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0937元,同比增长9.9%。先后成为全国“兴边富民行动”重点镇、生态镇、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旅游景观名镇,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镇、文明镇标兵、城镇化建设百镇试点,是牡丹江市“十强镇”和东宁县强镇扩权镇。
三岔口镇旅游景点有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东宁厅改为东宁县,三岔口为东宁县城。
1917年,划为第一区。
东北沦陷后,1932年5月王德林率救国军进驻三岔口,设有救国军总司令部、救国日报社和兵工厂。
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三岔口,被划为军事禁区,进行清乡,并建立伪东宁县公署。
1939年6月,伪县公署移驻小城子(今东宁镇)后,三岔口街成为一片废墟。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原边境居民陆续迁回,流浪在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群众相继被安置在沿边境地区,三岔口等边境地区得到恢复与发展。
1948年10月,东宁县于三岔口设置第四区,
1953年改设三岔口朝鲜民族自治区。
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三岔口乡。
1958年9月,与大乌蛇沟、泡子沿乡合并成立边疆人民公社,后改为三岔口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建为三岔口朝鲜民族乡。
1988年3月,改为三岔口朝鲜族镇。
辖13个行政村:东大川村、新立村、幸福村、永和村、泡子沿村、三岔口村、五大队村、高安村、南山村、矿山村、东星村、光星二村、朝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