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1. 问答首页
  2. 问题列表
  3. 养殖技术
  4. 耗牛养殖技术哪里有?
耗牛养殖技术哪里有? 养殖技术
提问者:你的背包|浏览1175次
|2016-08-22 10:14
你好。我想咨询一下养植耗牛怎么养
上传图片

全部回答

  • 网友采纳 回答者: 2b9cd9895 |2016-08-24 10:45
    牦牛饲养管理的水平和方法,受牦牛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牦牛群间都有差异。 牦牛饲养管理的水平和方法,受牦牛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牦牛群间都有差异。绝大多数地区的牦牛仅只靠天然草地牧草,获取它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所需的营养。就是在冬春冷季,天然草地牧草枯萎、饲草缺乏的情况下,除少数体弱、难以度春的幼龄牦牛和母牦牛,补给少量的干草或青贮牧草外,一律不给补饲。牦牛群的管理,则随气候季节而定。 一、牦牛的放牧 牦牛的放牧多数地区采用根据不同季节划分放牧草地,然后分群放牧的方式;少数地区实行围栏分群放牧。 1、牧场的划分 牦牛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属于高寒草地气候,只有冷、暖季节之别,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因而一般将牧场划分为夏秋、冬春两季,即夏秋(暖季)和冬春(冷季)牧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牧场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离定居点的远近和交通条件等。夏秋牧场选在远离定居点,海拔较高,通风凉爽,蚊虻较少,有充足水源的阴坡山顶地带;冬春牧场则选在定居点附近,海拔较低,交通方便,避风雪的阳坡低地。 牦牛分布的有些地区,属高山狭谷地貌,牦牛可利用的草地总面积虽很广阔,但被深谷分隔为相对“零星”的草地,往往一个村、组、户使用的草地分散在几条山梁上,每一牦牛群只使用其中一、二个山梁的草地。因此,也有将牧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只是春、秋牧场使用的时间短、面积较小,似由冬牧场去夏牧场,或由夏牧场回冬牧场的过渡性牧场。该地区多以山沟、林边草地为冬牧场,以岭端草甸为夏牧场,山坡地带为春、秋牧场。 2、牦牛群的组织 为了放牧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对牦牛应根据性别、年龄、生理状况进行分群,避免混群放牧,使牛群相对安静,采食及营养状况相对均匀,减少放牧的困难。牦牛群一般分为: ①泌乳牛群,又称为奶牛群。是指由正在泌乳的牦牛组成的牛群。每群100头左右。对泌乳牦牛群,应分配给最好的牧场,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补饲,使其多产乳,及早发情配种。在泌乳牦牛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未产犊仍继续挤乳的母牦牛,数量多时可单独组群。 ②干乳牛群,又称为干巴牛群。该牛群是指由未带犊牛而干乳的母牦牛,以及已经达到初次配种年龄的母牦牛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头。 ③幼牛群。是指由断奶至周岁以内的牛只组成的牛群。幼龄牦牛性情比较活泼,合群性差,与成年牛混群放牧相互干扰很大。因此,一般单独组群,且群体较小,以50头左右为宜。 ④青年牛群。是指由周岁以上至初次配种年龄前的牛只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头。这个年龄阶段的牛已具备繁殖能力,因此,除去势小公牛外,公、母牛最好分别组群,隔离放牧,防止早配。 ⑤育肥牛群。是指由将在当年秋末淘汰的各类牛只组成,育肥后供肉用的牛群。每群150~200头,在牛只数量少时,种公牛也可并入此群。对于这部分牦牛可在较边远的牧场放牧,使其安静,少走动,快上膘。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补饲,加快育肥速度。 不过上述牦牛群的组织和划分,以及群体的大小并不是绝对的,各地区应根据地形、草场面积、管理水平、牦牛数量的多少,来因地制宜地合理组群和放牧,才能提高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3、牧场的合理利用 夏秋和冬春牧场的利用时间,主要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和气候而定,一般各用半年。每年夏初(4~5月),整群分群后开始出牧,由冬春牧场转入夏秋牧场;每年冬前(11~12月),清点圈存数后,转入冬春牧场。但由于受草场面积和气候的影响,往往夏秋牧场利用不足,而冬春牧场利用过度,其结果反应出草、畜供需间的矛盾大,出现季节性的不平衡,在冬春季牦牛基本上呈半饥饿状态,掉膘严重。人们对牦牛乳、肉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市场价格上升,且与绵羊毛、肉之间的比价失调,饲养牦牛比饲养其他家畜的经济效益高,收入多;加上受“牛”是财富的传统观念影响,牦牛的存栏数持续增长,绵羊、山羊饲养量却有所下降。导致牦牛在草地畜种结构中的比例失调,使本来已不太合理的牛、羊比例更为不合理;使冬春季牧场的草畜矛盾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严重的超载、过牧现象。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优化牦牛种群结构,控制或减少牦牛数量的发展,才能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以求提高牦牛乳、肉等产品量及经济效益。 牦牛群在夏秋季牧场上,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及牛群的大小,每10~40天搬迁一次放牧地。其搬迁的方向和路线,应基本固定,年年如此。两放牧地的距离,以不超过20km为宜。搬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人、畜、帐篷设施等同时迁移,牦牛群在迁移途中基本上不采食,待到新牧地后再放牧。另一种是人、帐篷设施等搬迁到新牧地,而牦牛群照常放牧,不随人、物一起走。只是出牧的方向朝着新的牧地,并逐渐向新牧地靠拢,晚上收牧于新牧地。 冬春季牧场上牧地的搬迁,其间隔时间可延长一些,一般在一个冬春冷季里,搬迁2~5次。如牦牛群小,并有条件给以一定量的补饲的,在一个冷季里也可以不搬迁。 4、棚圈 放牧牦牛的草地上,除棚圈及一些简易的配种架、供预防接种的巷道圈外,一般很少有牧地设施。 牦牛的棚圈只建于冬春牧地,仅供牛群夜间使用。多数是就地取材,有永久性、半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几种类型。 ①泥圈。泥圈是一种比较永久性的牧地设施,一般应建在定居点或离定居点不远的冬春季牧场上。一户一圈或一户多圈。主要供泌乳牛群、幼牛群使用。 泥圈墙高1~1.2m,大小以200~600m为宜,在圈的一边可用木板或柳条编织后上压粘土方式搭建棚架,棚背风向阳。 泥圈可以单独建一圈,也可以二、三个或四、五个圈相连。圈与圈之间用土墙或木栏相隔,有栏内相通。在顶端的一个圈中,可建一个本栏巷道,供预防接种、灌药检查等用。 ②粪圈。是利用牛粪堆砌而成的临时性牧地设施。当牦牛群进入冬春冷季牧场时,在牧地的四周开始堆砌。方法是每天用新鲜牛粪堆积15~500px高的一层,过一昼夜,牛粪冻结而坚固,第二天又再往上堆一层,连续几天即成圈。粪圈有两种:一是无顶圈,如象四堵围墙那样,关栏成年牦牛,面积较大,可防风雪。另一种是有顶圈,关栏犊牦牛,其形状如象倒扣的瓦缸,基础如马蹄,直径约1m,层层上堆逐渐缩小,直至结顶,高约1m,正好可关1头犊牛。圈的开口处与主风向相反,外钉一木桩,犊牦牛栓系在桩上,可自由出入圈门。圈内可垫一些干草保暖。 ③草皮圈。是一种半永久性的,经修补后第二年仍可利用的牧地设施。在冬春季牧场上选择避风向阳处,划定范围,利用范围内的草皮,堆集而成的圈。草皮堆高60~2500px左右,供关栏公牦牛和驮牛。 ④木栏圈。用原木取材后的边角余料围成圈,上面可盖顶棚,用于关栏犊牦牛。木栏圈可建在泥圈的一角,形成圈中圈,即选取泥圈的一角,围以小木栏,开一低矮小门。圈内铺以垫草,让犊牦牛自由出入。夜间将犊牦牛关栏其中,同母牦牛隔离,母牦牛露营夜牧,以便第二天早上挤乳。 5、放牧牦牛群的管理 牦牛的气质属强健不平衡型,表现粗暴、性野、胆怯、易惊,但合群性强,经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消失,较能听从指挥。因而大群牦牛放牧,一般只需一个放牧员,不易发生丢失。根据牦牛易惊的特性,牦牛群进入放牧地后,放牧员不宜紧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处游走而不安静采食。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袭,放牧员可选择一处与牦牛群有一定距离,能顾及全群的高地进行守护、瞭望。 控制牦牛群使其听从指挥的方法是,放牧员用特定的呼唤、口令声,伴以甩出小石块。用小石块投击离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掷,投掷距离远及数十米。距离较远时也可用放牧鞭投掷。石块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飞行的“嗖嗖”声,和放牧鞭的抽鞭声,都是给牦牛的警告和信号。牦牛会根据石块落地点和声响的来源,判断应该前去的方向。放牧员利用放牧鞭驱使牦牛前进,集合或分散。走远离群的牦牛,听见鞭和飞石的声音,以及落石点,会很快地合群。 牦牛群的放牧日程,因牦牛群类型和季节不同而有区别。总的原则是:“夏秋季早出晚归,冬春季迟出早归”,以利于采食,抓膘和提供产品。 ①夏秋季的放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使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进入夏秋季后,力争牦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场,在向夏秋季牧场转移时,牛群日行程以10~15km为宜,边放牧边向目的地前进。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让牦牛多采食。天气炎热时,中午让牦牛在凉爽的地方反刍和卧息。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可在头一天放牧过的牧场上让牦牛再采食一遍,这时牦牛因刚出牧而饥饿,选择牧草不严,能采食适口性差的牧草,可减少牧草的浪费。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横队采食,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 夏秋季放牧根据安排的牧场或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特别是圈地周围牧场的践踏。这样可改善植被状态,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 当定居点距牧场2km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带犊泌乳的牦牛,10d左右搬迁一次,3~5d更换一次牧地。应按牧场的放牧计划放牧,而不应该赶放好草或抢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驱赶牛群为抢好草而奔跑,造成对牦牛健康和牧场的不利影响。 ②冬春季的放牧。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怀孕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应尽量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冬春季风雪多,应注意气象预报,及时归牧。 在牧草不均匀或质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时,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让牛只在牧地上相对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较大的面积内每头牛都能采食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除跟群放牧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特别是大风雪天,剧烈降温,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严重,一般应停止放牧,在棚圈内补饲,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牦牛的管理 管理牦牛的技术水平和方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较大的差异。多数地区采用的大致情况如下。 1、挤乳 挤乳是牦牛管理中劳动量很大的一项工作。牦牛挤乳分为犊牛吸吮和手工挤乳两个阶段。在每次挤乳过程中,吸吮和挤乳要重复两次或排乳反射分两期。因此,需要的时间长、劳动效率低。 由于牦牛的乳头细短(长仅为2~75px),一般采用指擦法挤乳。牛群挤乳时间长短,影响到产乳量和牦牛全天的采食时间,所以挤乳速度要快,每头牛挤乳持续时间要短,争取每头牛在6分钟内挤完。泌乳母牦牛对生人、异味等很敏感,因此,挤乳时要安静,挤乳员、挤乳动作、口令、挤乳顺序和相关制度,不宜随意改变。 牦牛的挤乳还无法采用机械挤乳的方法。因此,挤乳员要掌握正确的手工挤乳技术,才能提高挤乳速度和产乳量。挤乳员挤乳时,若双手的力量较均匀地分布在前膊、手指和手掌的肌肉上,并配合正确坐着挤的姿势,则能使肌肉在紧张工作中消耗的能量得以补充,可不觉困倦地挤乳。否则蹲着挤乳,肌肉过度紧张,用力不匀时,不仅挤乳速度慢,而且很快就觉得双手无力。 挤乳时挤压乳头所需的肌肉力量约15~20kg,若每群牛挤乳2.5h ,挤乳速度80~140次/分钟,则每天手关节及肌肉的紧张动作达1.2~2.1万次,劳动强度是很大的,一定要注意保护双手。每天用温水(40℃)浸泡手、臂1~3次,每次10~15分钟。浸泡后擦少许护肤脂,然后用自己的手相互按摩手指、关节及上膊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新陈代谢,防止双手发病。 2、育犊 牦牛犊一般为自然哺乳,为保证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牧地的产草量、犊牛的采食量及其生长发育、健康状况,调整对牦牛的挤乳量。犊牛在2周龄后即可采食牧草,3月龄左右时可大量采食,随年龄的增长哺乳量逐渐减少。 同成年牛相比,牦牛犊每日采食时间较短,卧息时间多。因此,在放牧中要保证充分的卧息时间,防止驱赶或游走过多而影响生长发育。同时,不宜远牧,天气变冷,遇风雪时应及时收牧,应有干燥的棚圈供卧息。 进入冬春季,牦牛犊哺乳至6月龄时,一般应断乳并分群饲养。如果一直随母牦牛哺乳,幼牦牛恋乳,母牦牛带犊,均不能很好采食,甚至拖到下胎产犊后还争食母乳。在这种情况下,母牦牛除冬春季乏弱干乳外,就无干乳期,不仅影响到母、幼牛的安全越冬过春,而且使怀孕母牛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就很难提高牦牛的生产能力。对出生迟哺乳不足6月龄或乏弱的牦牛犊,可适当延长哺乳期后再断乳,但一定要对母牦牛在冬春季进行补饲。 3、配种和去势 配种和去势是牦牛繁殖技术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影响牦牛的增殖和牦牛群的管理、产品的生产,而且与牦牛的选种选配、后代的品质等关系密切。因而在牦牛管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牦牛的配种一般采用自然交配的方法。根据公牦牛的性行为特点,充分利用处于优胜地位公牦牛的竟配能力而达到选配的目的;也注意及时淘汰虽居优胜地位而配种能力减退的公牦牛。公牦牛配种年龄为4~8岁,以4.5~6.5岁的配种能力最强,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母牦牛的初配年龄为3岁左右。公母牦牛的比例以1:14~25为宜。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人工辅助配种,来提高受胎率和进行选配。即当发现发情母牦牛后,将其系留于定居点,用绳捆绑其两肢,套于颈上,左、右二人牵拉保定,然后驱赶3头以上公牦牛来竟配。当母牦牛准确地受配两次后,将公牦牛驱散,并将新鲜牛粪涂抹在受配母牦牛臀部,防止公牦牛再次爬跨配种,松去绳索。 牦牛成熟晚,去势年龄比普通牛迟,一般在2~3岁,不宜过早,否则影响生长发育。有围栏草场或管理好时,公牦牛可不去势而育肥。牦牛去势最好选在气温暖和、蚊蝇少的5~6月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并为暖季放牧育肥打好基础。去势手术应迅速,牛只放倒保定时间不应过长,手术后缓慢出牧,一周内就近放牧,不要剧烈驱赶,并每天检查伤口,发现出血、感染化脓时请兽医处理。 有些地区采用非手术的提睾去势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是将公牦牛保定后,用手将睾丸尽力挤向阴囊上端,使其紧贴腹壁,然后用弹性好的橡皮圈套紧睾丸下端阴囊,使睾丸不能再下降,因睾丸紧贴腹壁后温度升高,致使精子不能成活,生理上达到去势的目的。因雄性激素仍继续产生,公牦牛的生长速度比手术摘除睾丸的公牦牛要快,产肉量高,提睾去势的公牦牛仍有性欲,可作试情公牛,单独组群放牧时应加强管理,避免相互爬跨、离群等而造成的不安静。 4、妊检 母牦牛发情配种后,一般都能受孕,且较少发生流产等中止怀孕,加之牦牛孕后发情的病例不多,因而对牦牛一般可以不作妊娠检查。牧民判断牦牛是否受孕的标准是下一个情期是否再发情。若要进行妊娠检查,蔡立认为,以直肠检查最为简单易行。 疾病防治 1、牦牛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夏秋温暖多雨季节和地势低洼易于积水的沼泽地带发病多。 多年来,牦牛产区有计划、有目的地预防注射炭疽芽胞苗,取得良好的效果。由过去的地方性流行转为局部地区零星散发。发生疫情时,要严格封锁,控制隔离病牛,专人管理,严格搞好排泄物的处理及消毒工作,病牛可用抗炭疽血清或青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治疗。 2、牦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在牦布病免疫学预防方面,先后用布氏杆菌M5号菌苗、19号菌苗、S2号菌苗等进行气雾或饮水免疫;用MB32弱毒菌苗,进行皮下接种,室内、外气雾免疫,免疫期达一年以上。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急性经过时呈败血性变化,慢性经过时则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早期发现该病除隔离、消毒和尸体深埋处理外,可用抗巴氏杆菌病血清或选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3、牦牛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一种或多种血清型的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疾病的总称。尤其是对幼畜危害严重。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犊牛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脱水、虚脱及急性败血症。犊牦牛大肠杆菌病在牧区普遍存在,多发生于生后1~4日的犊牛。 国内对犊牛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颇多。晏哲生等应用抗生素、呋喃类药物和分离的致病株自制高免血清;四川甘孜灌服三颗针液防治犊牦牛下痢,西藏昌都地区用复方黄莲治疗犊牛“拉稀病”,疗效均高。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牛丝菌霉形体引起的一种接触决策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主要是呈现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肺炎症状。 中国1958年研制成兔化牛肺疫疫苗,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免疫期为一年半。为了适应中国广大牧区不产兔的特点,接着又研制了绵羊反应苗,在牧区推广应用,控制了牦牛牛肺疫的发生。 4、钩端螺旋体病 牦牛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5、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析杆菌引起的人和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用结核菌素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是诊断牦牛(畜禽)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牦牛个体不同,结核菌菌型不同等因素,还不能将病牦牛全部检出,有时还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因此在不同情况下要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学诊断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曾经试用荧光抗体技术诊断结核病。 应加强定期检疫,对检出的病牛要严格隔离或淘汰。若发现为开放性结核病牛时,要进行扑杀。除检疫外,为防止传染,要做好消毒工作。犊牛出生后进行体表消毒,与病牛隔离喂养或人工喂健康母牦牛的奶,断奶时及断奶后3~6个月检疫是阴性者,并入健康牛群。 6、犊牦牛弯曲菌病 弯曲菌病又称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一种新的人畜共患急性腹泻病,主要危害幼儿和幼畜。临床上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特征。 证明氯霉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均有明显疗效,酸乳和乳清对犊牦牛弯曲菌病有防治效果。 7、牦牛嗜皮菌病 嗜皮菌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皮肤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牦牛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口唇、头颈、背、胸等部的皮肤出现豌豆大至蚕豆大的结节。发病后精神、食欲无显著变化,呈慢性经过,大多可自愈。 8、牦牛皮霉菌病 皮霉菌病是由多种皮霉菌引起的畜禽和人的体表质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爪、蹄等)的传染病,不侵害皮下深层组织。 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用5%灰黄霉素液体石蜡油合剂涂擦,每日一次,一般7日可愈。 9、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 肉毒梭菌中毒病简称肉毒中毒,是因吸收肉毒梭菌毒素而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病。据观察牦牛梭菌中毒病多发生于成年母牦牛,尤其是泌乳期的母牦牛。 在防治方面,青海省曾用自制高免血清治疗早期病牛。由青海省兽医生物药品厂制造的肉毒梭菌C型明胶菌苗,已列入部颁《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与检查规程》。现又试制小剂量的肉毒梭菌C型干粉苗,使用方便。 10、牦牛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牦牛极易感染口蹄疫,人也可感染发病。临床上以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疡为主要特征。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在牦牛中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为O型和A型(A型死亡率低,O型死亡率高)。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尤其能耐低温,在夏天草场上只能存活7天,而冬季可存活195天。 11、牦牛粘膜病 牛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是由披风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的粘膜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多数呈隐性感染。急性病例呈现发热、白细胞数减少、口腔及其他消化道粘膜出现糜烂或溃疡、腹泻等症状。慢性病例常有持久感染症状。 在免疫学预防研究方面,陈永等研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Oregon C24V冻干弱毒疫苗,用来预防牦牛粘膜病有很好的免疫效果。但该疫苗成本较昂,对怀孕母牛不够安全。西南民族学院试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牦牛粘膜病取得满意效果。 12、牦牛牛瘟 牛瘟俗称炀肠瘟、胆张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偶蹄兽尤其是牛换刀性、发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各粘膜特别是消化道粘膜的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 政府组织大批兽医人员,参加牛瘟防治工作,并组织专门力量,研制适合于牦牛免疫的疫苗—绵羊适应山羊化兔化牛瘟苗(绵羊兔毒),控制了牦牛牛瘟流行,至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 13、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地方性流行性眼病。通常呈急性经过。临床特征为眼红膜和角膜眼显发炎、大量流泪、不同程度的角膜浑浊或呈乳白色。 国内用3~5%弱蛋白银溶液或氯霉素眼药水或青霉素溶液滴眼均有效。
    评论 点赞 0

相关问题